“抖音短視頻的勃興,契合社交化傳播,滿足了即刻分享生活點滴的需求,而且提供了用戶視角——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近日,杭州電視臺生活頻道、《杭商》雜志承辦的《杭州灣會客廳》專題探討抖音、視頻,傳播學專家、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蓉說得清晰明白。
這是“視頻化表達”“視頻化生存”的時代。微信對視頻號的定義是:“一個人人可以記錄和創作的平臺,也是一個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1月22日昆明劫持人質案中,藍衣女記者穩住嫌犯的視頻傳遍天下。現場擊斃嫌犯的槍聲清脆響亮,許多人是第一次聽到真實的槍聲。而這位女記者才剛剛拿到記者證,她成為了“談判專家”,無數人為之點贊。現場畫面,配上采訪知情人——云南省記協副秘書長葉茸介紹女記者的畫外音,這樣的視頻,切切實實成了一個“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也印證了“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
融媒體=人才+內容+平臺(介質)。微博、微信公眾號、B站、快手、抖音、視頻號,每一個新平臺的誕生,都會造成注意力的集聚,締造一批新生的網紅達人,不少網絡“小白”短時間就逆襲成為網絡大咖,諸多“爆款”內容為他們帶來巨大的流量與可觀的財富。
在視頻化表達的“風口”,技術賦能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文賦魂。平臺需要技術,內容需要人文,所以最終要從技術邏輯走向人文邏輯。平臺為基,內容為王,人才為本——這樣才能真正做好有傳播力、有影響力的視頻。“內容為王”,不說這是真理,但這肯定是常識。而視頻內容創作,更能呈現真實情景與自由心境。
每個人都可以做現場的記錄者、信息的發送者、故事的講述者、價值的傳遞者。作為公開領域的視頻平臺,人人皆可創作。無論是“普法小王子”羅翔說刑法的視頻,還是一些歷史學者說歷史的視頻,口述的內容通過影像呈現,顯然比文字過癮。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從拍到看,智能手機成了最便捷的記錄器和閱讀器。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01億。抖音和快手的用戶,每天把超過5000萬條短視頻上傳到APP上。短視頻與頂級流量密切相關,而現在為了方便手機收看,豎幅短視頻也越來越多。
如今,社交性、互動性已然成為用戶的第一需求。微信視頻號推送“三部曲”中,關注、好友推薦、機器推薦的理想消耗比例是1:2:10。與抖音、快手相同,微信視頻號的互動方式也是點贊、評論、轉發“三部曲”,所不同的是,微信視頻號延續了朋友圈的瀏覽模式,而缺乏抖音、快手上的浸入感,這就需要內容在聲音和畫面上更具吸引力,創作要求更高——這是“流”的差異,導致對“源”的要求更高了。
“無直播,非平臺”,短視頻+直播成為新的流量模式。在今年1月舉行的“微信之夜”上,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的演講樸實實在,干貨滿滿,1個半小時分享中有1小時講視頻號,講它的意義、直播的價值、機器推薦的作用,以及一些新實驗。在《杭州灣會客廳》中,專家一起探討視頻的制作、抖音的傳播——臺上五位,一流表現,有靜有動,各有所長,引領精彩,配合默契。這些都通過網絡直播第一時間推送,能讓受眾觀看時目不轉睛,回想時手動點贊。網絡視頻直播,更加體現“媒體平臺化,平臺媒體化”的平臺融合。
“視頻化生存”機會無限,“視頻化表達”精彩紛呈。無論是定義互聯網,還是定義抖音、快手、視頻號,一個關鍵詞就是:可能性。“不被看好的事情,才有戲。”視頻化表達,完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十年內容領域的一個主題。
人才為本,內容為王,情懷為魂,呈現意象美、內涵美、韻律美、表達美,那么最終一定能夠做到“傳遞溫暖、傳播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