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谷歌公司宣布推出其規模最大、功能最強大的人工智能模型Gemini,其擁有最強大的TPU(張量處理單元)系統“Cloud TPU v5p”以及來自谷歌云的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v5p是2023年早些時候全面推出的Cloud TPU v5e的更新版本,谷歌承諾其速度明顯快于v4 TPU。
谷歌正與微軟支持的OpenAI的GPT-4展開激烈競爭,后者是迄今為止影響力最大的模型。谷歌聲稱Gemini最強大的版本“Ultra”在多項測試中表現均優于GPT-4。
2022年11月30日,內容創作世界發生了永久性變化——OpenAI推出了新產品“ChatGPT”。依托人工智能創建內容的方式已有近十年的歷史,ChatGPT的出現將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概念帶入主流軌道。對于媒體來說,ChatGPT的推出被出版業視為迎接新機遇的催化劑,同時也成為一個重大威脅。那么ChatGPT的推出改變了什么?未來還會發生什么?讓我們來盤點一下。
業界擔憂:威脅、爭奪與取代
一年前,當OpenAI推出ChatGPT時,傳媒業主要有四大擔憂:一是對SEO(搜索引擎優化)的影響,二是原創內容無歸屬和零點擊搜索,三是對人員配置水平和工作流程的影響,四是自動化內容工廠的爆炸式增長。
出版業高管主要擔心ChatGPT會影響搜索引擎優化。許多公司花費數年時間去完善搜索引擎優化技術,而ChatGPT讓用戶不用通過搜索就能尋找到他們想要的答案,用戶還可以讓ChatGPT生產相關內容。
有專家預測,ChatGPT的推出將助推內容生產型創業型公司涌現。媒體擔心這些創業公司所生產的、缺乏權威性的自動化內容會通過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加劇對用戶注意力的爭奪。
另一個讓業界擔心的問題是,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崗位的可能性,特別是在一些日常流程化工作中。新聞記者也開始擔心他們可能會被負責創建內容的AI算法所取代。對于媒體所有者來說,ChatGPT和生成式內容的到來提供了一個機會,在媒體競爭更加激烈的當下,采用可以連續工作的算法取代人力,可以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比如客服等。
一年來,誰在使用ChatGPT?
最初,有關媒體公司對于如何使用ChatGPT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內容創作上。如今,ChatGPT已被證明有多種使用方式,不僅可以被用于創建標題和導語等,還可以總結內容,甚至從大量文字中創建簡潔的新聞故事。
目前,媒體公司對ChatGPT的態度分為三種:有些公司公開使用新技術;有些公司一直在試驗新技術,但沒有上市;還有一些公司公開反對在內容創作中使用新技術。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的副主任蒂姆·邦德(Tim Bond)說:“這一領域的技術機會與風險并存。例如,深度偽造,我認為所有媒體組織現在都必須意識到這點并積極抵制。”
美版今日頭條BuzzFeed是公開使用ChatGPT技術的媒體公司中最有名的,目前使用ChatGPT時面臨的問題具有共性。BuzzFeed嘗試ChatGPT新技術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自身所生產的內容類型正是ChatGPT擅長的,如果內容中有錯誤信息,BuzzFeed遭受聲譽損失的風險也較小。二是Buzzfeed自2021年以來,一直在尋找降低成本和自動化內容創作的方法,而人工智能成本顯然比人力成本低。2023年,BuzzFeed曾宣布將裁員約12%。
許多媒體公司一直在嘗試使用ChatGPT,但并沒有用它來發布內容,或者一直在使用但沒有公開宣布。因為,從搜索引擎如何對自動內容進行評分,再到內容是否達到其團隊和讀者要求的標準,它們仍然不太放心。The Rebooting電子郵件通訊和播客的負責人布賴恩·莫里西(Brian Morrissey)認為,這是一種明智的做法。“目前我所看到的大部分由ChatGPT生成的內容都屬于實驗性范疇,新技術被大肆宣傳,以至我們期待一夜之間發生巨大的改變。媒體公司大多用人工智能工具來改善現有工作流程,而不是推翻它們。”
還有一些媒體公司對ChatGPT采取了對抗態度。這些公司拒絕讓人工智能機器人抓取到它們的內容,并將所有的抓取行為記錄在案。2023年9月,英國《衛報》成為最新一家阻止OpenAI使用其內容為ChatGPT提供語料的新聞機構。《衛報》發言人表示:“出于商業目的從《衛報》網站上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一直以來都違反了我們的服務條款。”根據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檢測機構Originality.ai的說法,新聞網站現在都在阻止ChatGPT爬蟲,這類爬蟲從網頁中獲取數據并將其輸入其人工智能模型,這些新聞網站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站、路透社、《華盛頓郵報》、彭博社、《紐約時報》及其體育網站The Athletic。
當然,破壞授權協議只是媒體公司可能不得不阻止ChatGPT的眾多原因之一。一位媒體高管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站,維護內容的質量和可信度至關重要:“大多數互聯網內容都是一種信息垃圾,而傳統出版商注重事實為導向,提供高質量內容。”
一些公司正在探討發生訴訟以限制ChatGPT的利用,美聯社等一些公司已經與ChatGPT的所有者OpenAI簽署了許可協議,出版商希望與OpenAI展開對話,最終獲得補償。創新媒體咨詢公司總裁胡安·塞諾爾認為,如果現在不與ChatGPT和Bard合作,出版商將在未來獲得重大回報。“人工智能是一種威脅,因為它會扼殺搜索收入和CPM(千人成本)模式。它還威脅到訂閱模式。然而,這也是一個為我們帶來巨大收入的機會。”
未來媒體行業面臨人員裁減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稱,阿克塞爾·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將重新調整其人員配置,以應對人工智能的潛在威脅。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表示:“德國報紙《法蘭克福匯報》于6月19日首次披露的一份員工備忘錄中提到,《圖片報》的母公司阿克塞爾·施普林格的重組計劃顯示將減少約200個職位。《圖片報》目前擁有約1000名員工,將停止出版其18個地區版本中的6個版本,并關閉三分之二的地區辦事處。”康泰納仕(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Inc)是另一家優化員工隊伍的出版商,2023年10月宣布計劃裁員5%(270名員工)。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站報道的同一份備忘錄指出,那些能夠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記者將是未來被裁員的第一批人。“我們無疑正在經歷一場人工智能攻勢,并且我們也需要人工智能來實現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將很快能夠接管印刷報紙的版面。”據報道,受影響的工作人員包括主編、編輯助理和圖片編輯,這些工作“不再像今天這樣的形態存在下去”。
在ChatGPT推出前后,另一個預測是,它將帶動一波新媒體公司的成立,這些公司將基于自動生成的內容建立。威廉·里德商業媒體首席數字官約翰·巴恩斯說:“新的出版業初創公司,在非行業資金的支持下,全力投入人工智能,可以做當前出版商不能快速完成或不愿冒險做的事情。可以想象一下,很快我們就能看到幾乎沒有任何人干預的全自動的網站、服務和新品牌出現。”
然而,盡管新內容公司激增,但考慮到技術的局限性,其中許多公司都專注于名人、文化等細分領域的維基百科風格內容。雖然它們在搜索引擎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但隨著谷歌、必應和其他公司對他們引導讀者閱讀的內容類型變得更謹慎,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
布賴恩·莫里西承認“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無處不在”。但他也強調,ChatGPT給搜索引擎帶來巨大挑戰。“這主要是谷歌面臨的挑戰。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相比人類內容,人們是否更喜歡機器人內容。ChatGPT顯然已經成為企業家的關鍵工具,特別是在研究等領域。也有一波新的媒體公司,但目前似乎并沒有對老牌媒體公司構成太大威脅。”
“內容為王”永不過時
ChatGPT推出一年后,這項技術向人們展現了改變媒體行業的巨大潛力。
目前,很多媒體都在觀望。搜索平臺將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我們是否會看到“零點擊搜索”成為常態?媒體公司也在關注政府和歐盟等組織,看看它們如何去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問題,特別是它們如何確保原創內容受到保護。布賴恩·莫里西認為,我們將見證“在同一領域內的雙線戰斗,最著名的和最有關聯的出版商將為監管和運輸費而戰,而更大的出版商群體將以符合其商業戰略的方式布局人工智能領域。”他補充道:“你會看到像數字新聞媒體G/O Medis這樣的出版商挑戰極限,而像《紐約時報》這樣的出版商則不會。在好萊塢罷工之后,我預計人工智能的使用將越來越多地成為勞資談判中的一個因素。”
其他媒體評論員則更為樂觀,并認為媒體需要反擊科技平臺。Good Tape和Zetland的首席執行官塔夫·克利特加德認為:“我們正處于一個類似于20世紀90年代末的歷史時刻。回想當時,為什么媒體行業沒有比我們更多地擁有互聯網?為什么我們允許谷歌成為搜索引擎的贏家,而不是《紐約時報》?本該是《紐約時報》贏得這場比賽。我們現在處于一個類似的情況。我們必須小心,不要讓一個‘邪惡’的科技公司來主導這場游戲。”
歸根結底,媒體企業必須發揮自己的優勢,而核心競爭力是制作高質量的內容。胡安·塞諾爾認為,公司需要實現自動化。“人工智能為主的新聞編輯室使我們的成本大幅降低后,再去投資高質量的原創新聞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它使記者能夠做高質量的新聞。隨著人工智能的接管,是時候重新發現我們作為有新聞價值的原創故事講述者的真正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