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甘肅省委省政府和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指導,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酒泉市委市政府和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報刊發行局主辦的第13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簡稱“數博會”)在敦煌成功舉行。
以“數智賦能 聯結未來”為主題的本屆數博會在方方面面都呈現出了一個字——“新”:展品匯聚了數字出版全門類、全產業鏈及各種創新形態,數智結合的新產品讓人大開眼界;在論壇中,專家學者以及業內人士對數字產業轉型升級的探討給出版業帶來了一些新思考,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引發業內高度關注。
新形態新產品集體亮相
共有來自全國各地出版行業的220余家單位和15個展團參展,全面展示深耕數字出版的融合創新成果。
本屆數博會重點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在現場專門設立的古籍數字化展區里,多家參展單位通過技術創新,讓古籍“活”起來。敦煌研究院數十年耕耘打造的“數字敦煌”項目,讓觀眾隨時隨地沉浸式觀看莫高窟的藝術寶庫;收藏級《紅樓夢》繪本藝術圖集亮相數博會,為“紅學”愛好者帶來近距離觀賞《紅樓夢》畫冊原作的視覺體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學院展出的“解碼中華文化基因”融合出版物將圖文聲像影集于一體;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以圖書《中國運河志》內容為基礎建設的運河專題數據庫“數字中國·大運河知識服務平臺”,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古籍文獻、學術研究成果、知識條目等有機結合,觀眾可“身臨其境”地感知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
如何通過數字化產品,為使用者帶來更多的便捷和更大的價值?人民教育出版社展出了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配套教學資源平臺”“人教數字教材”“人教云望大數據平臺”“中華經典資源庫”等15項數字產品和精品電子音像出版物;廣東館展示了一批數字教育和融合出版的優秀產品,包括全球首個運用游戲科技打造的新一代沉浸式數字博物館“數字藏經洞”;甘肅館展示了可為視障者提供盲文自動翻譯及盲文數字資源服務的中國盲文數字平臺;重慶出版集團展示了為3~12歲小朋友打造的原創少兒IP“曲小奇”,利用有聲讀物、圖書和文創等方式陪伴孩子學習成長;中國地圖出版社的AR數字教育、長征文物地圖、中國癌癥地圖等各類融合出版精品受到關注;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的“華夏手造”品牌及其子品牌“玩美手工”“兩只老虎”構建了線上線下融合、知識服務賦能的手工產業生態圈,為手工創意產業注入了新活力。
此外,多項賦能出版行業的新服務亮相展會。如學科網書城展示了數字版權保護、知識店鋪、精準營銷等方面的產品;中國知網集中展示了打造知識增強大模型,助力出版業加速向知識服務轉型方面的最新產品和解決方案;上海蜜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攜多項人工智能及數字創新技術亮相,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審校、AI配圖等適配出版行業的功能格外“吸睛”。
新主題帶來新交流和新碰撞
本屆數博會上,除了主論壇之外,還有中國數字出版創新論壇、出版融合發展產學研論壇、古籍數字化創新論壇、數字資源渠道商大會、網絡文學創作論壇、數字IP授權論壇等六個專題論壇。來自數字出版領域的專家學者、一線資深的實踐者、前沿技術的探索者、創新思想的跨界者、國際視野文化交流者,聚焦數字技術賦能下的產業發展趨勢和機遇,以及出版融合、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路徑等話題,進行了精彩分享。
六個專題論壇中,數字資源渠道商大會、古籍數字化創新論壇、網絡文學創作論壇、數字IP授權論壇為數博會首次舉辦,這些論壇為數博會帶來新話題、新交流和新思考。
隨著數字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大語言模型和機器深度學習創造了龐大的內容需求市場,數字內容的創作生成、編輯校對、發布使用、銷售變現以及模式創新、智能分發,還有確權、定價、版權保護、安全保障等方面,都面臨著一系列新的課題。論壇中,行業專家們圍繞出版數字化的資源加工、內容集成、渠道發行、智能運營、貿易付費、行業標準、版權保護等話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
古籍文獻作為文明的載體具有精神性,更有物質性價值。如何利用古籍數字化,破解古籍藏與用之間的矛盾,既做到呵護收藏又發揮其內在價值?中華書局古聯(北京)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敦煌研究院、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等單位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從國家政策、用戶需求、研究成果和古籍知識類型、知識形態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古籍數字化的挑戰與機遇。
AIGC生成技術背景下的網絡文學作品在迎來創作高峰的同時,也面臨很多發展問題。在網絡文學創作論壇中,網文作家、人工智能專家、平臺運營專家以及企業代表,圍繞“網絡文學發展現狀與趨勢”“聚焦新科技助力網文創作生態的變革”“弘揚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揚帆中華文化‘走出去’新征程”四個專題進行了主題演講。
在數字IP授權論壇中,相關機構和企業圍繞網絡文學IP價值的激發與釋放、公益IP的建設與大眾共享、IP文化創意開發平臺的發展與合作、從文化到教育—游戲IP融合創新、“讀者·新劇場”少兒戲劇教育課程研發及IP多元轉化、敦煌博物館IP“雙效”開發理念與實踐等話題,深入探討交流數字IP產業現狀、商業模式打造、版權運營、業務形態延伸、IP成果的轉化應用等行業關注焦點。
新技術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數博會的多項活動中,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是大家討論的關鍵內容之一。《AI時代下,數字內容生產與傳播的變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點及其對數字出版的可能影響》《人工智能時代數字教材的思考與實踐》《AIGC與數字出版內容創作生產的數權革命》……從這些發言主題可看出,業內人士在擁抱人工智能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宏偉表示,在大模型時代,出版知識服務的全鏈條都會產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說互聯網已經模糊了出版邊界,大模型會進一步模糊這種邊界。”
隨著AI時代的到來,內容生產方式由PGC、UGC向AIGC升級。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編輯何奎強調,對于傳統出版業的轉型而言,內容依舊是核心競爭力,但內容的輸出方式需要變化:一個優質的內容,要以多媒體、多形態、多向度的方式呈現。
石油工業出版社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雷平分析了專業科技出版機構在融合發展中的優勢所在——不在“博”而在“精”。“當今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已經逐步趨于成熟,對于專業科技出版機構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數字技術研發能力,而是具備深度定制化與垂直化的融合出版服務能力。”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元宇宙出版與閱讀實驗室主任徐升國看來,智能化、自動化的內容生成,與沉浸式互動體驗的“知識元宇宙”相結合,將成為出版業的新方向之一。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松則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數字出版方面的應用才剛開始,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可能是出版業下一步重點關注的方向。
數博會期間,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還分別與敦煌市政府、北京印刷學院、武漢理工數字傳播工程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未來技術實驗室建設和元宇宙與人工智能閱讀體驗館建設等,利用科技發展為出版業插上“創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