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古籍文獻的潛在資源,對我們當前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數字技術為古籍的修復整理帶來了革命性變化。
◆必須加大從源頭創新、人才培養,到商業應用、產業培育的全鏈條相互貫通、有機銜接、環環相扣。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五點意見中,“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可謂濃彩重筆。而從其中“挖掘古籍時代價值”“促進古籍有效利用”“推進古籍數字化”“做好古籍普及傳播”這4個方面看,“推進古籍數字化”則是重中之重。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是因為開發古籍文獻的潛在資源,對我們當前的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舉個例子說,近日,世衛組織發布報告指出:中醫藥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鼓勵各國考慮中西醫結合。中醫的“古方”為什么能治當下流行的疾???就在于中醫把人體作為一個系統工程,與自然密切相關,用平衡狀態、一分為二的觀點調和陰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就離不開中醫藥古方的貢獻,更不要說中醫藥古籍深度融合哲學、醫學、文化等潛在的巨大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并非“陽春白雪”的小眾事,更是“下里巴人”的大眾事。央視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國》之《尚書》專題節目,一經播出就在全國引起熱烈反響,成為現象級傳播產品。在字節跳動公益聯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國家圖書館發起的“尋找古籍守護人”活動中,僅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上,眾多創作者就讓古籍完成了從“館舍一隅”走向“大千世界”的探索發現之旅。很多人靠傳播古籍實現了靈活就業,很多人從古籍的傳播中受益匪淺。
數字技術為古籍的修復整理帶來了革命性變化。把紙質古籍上的內容轉化成數字文本,將海量晦澀難懂的古籍內容進行整理歸類,形成可交互、可觸摸、可視化的數字人文作品,以方便人們查閱使用,可以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創造新的價值。據報道,北京大學數字人文中心在從先秦到明清跨時代的大規模古籍文本語料整理上,中古史料的準確率接近98%。由于在互聯網產品研發、設計方面存在優勢,互聯網公司等社會力量的加入也會進一步保障古籍數字化平臺的服務質量。
《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指出,建立健全國家古籍數字化工作指導協調機制,統籌實施國家古籍數字化工程。積極對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加強古籍數據流通和協同管理,實現古籍數字化資源匯聚共享,加強古籍數字化資源管理和開放共享,推進古籍專業數據庫開發與利用。這意味著必須加大從源頭創新、人才培養,到商業應用、產業培育的全鏈條相互貫通、有機銜接、環環相扣。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同樣要遵循這一思路。
當然,思路千萬條,“人從哪里來,錢從哪里來”是第一條。古籍修復這項國家級文化工程,由于技術難度和行業冷淡,受困于人才和資金缺乏。人才方面,高校要加大古籍數字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相關單位對從事古籍保護工作的人員,從考核機制、待遇保障方面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資金方面,要加強金融、稅收等政策對古籍數字化的支持,從而促進古籍數字化進行跨學科、跨環境、跨文化、跨地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