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條:內容為王。內容(而非紙質圖書)是出版社的生命源泉,出版機構在內容端的深厚積累,決定了其運營在線助學平臺的生命力。
第2條:聚焦小而美、小而精,不貪大求全。在線教育熱潮來襲,很多人都被沖昏頭腦,想做一個淘寶、微信,一統全局,反而會造成資源、時間浪費。對于專業出版機構來說,深耕優勢領域、提供用戶具體而微、簡潔明快的服務、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工匠精神做到最好,才能建立門檻,增強競爭力。
第3條:建設與圖書一樣完備的在線平臺質量保障體系。教育和其他學科不同,教育對于基本概念、完整學科體系有著近乎苛刻的明晰和要求。對于青少年來說,教錯一個符號、基本概念、名詞解釋,都需要耗費更多精力和時間去修正和彌補。很多平臺沒有系統化的質量體系、專業知識、合格的編輯人員去保障,在龐大的學科知識提供層面,難以保證課程、資源質量。建設與圖書一樣完備的質量保證體系是建立專業門檻,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最好選擇。
第4條:推進內容資源集成開發。在平臺經營模式上,出版企業不僅要優化自身的內容和服務體系,更要以平臺為運營載體,大量引進更多優秀內容資源,最終提升平臺在內容和服務方面的競爭性優勢。
第5條:實施線上線下協同發展,增強用戶學習體驗。為了提高學習的趣味性,數字化教育助學平臺可應用網絡學習社區理念,學習者可以在平臺自由組建班級、結交同窗、共享資料、相互研討、交流切磋,以充分發揮數字化教育平臺的學習部落功能。同時,也可不定期地組織線下活動,有效提高學員自主協作學習的參與度,以克服分散學習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6條:創新組織結構重組集成形式,提高競爭活力。目前,盡管不少出版機構成立了專門的數字出版團隊、機構或企業,但這些團隊或機構大多數從屬于原有出版單位,在資源配置、人才選聘和激勵機制等方面與原有出版單位基本上保持一致,這與數字化教育平臺所需的靈活體制、創新機制相距甚遠。出版機構或可嘗試采取與互聯網企業或技術公司聯合成立數字化教育公司等形式,推進不同組織結構的重組集成,強化競爭和激勵機制。
第7條:建立“用戶至上”反應機制,提升個性化服務。“用戶至上”,靈活的網絡信息反饋機制不僅能夠引導用戶需求,更可以借助碎片化和多樣化的細分市場引導多元化生產。能駕馭龐大的用戶關系鏈與大數據的互聯網平臺才具有實現和掌控未來“千人千面”的能力。
第8條:持續資金投入和技術積累。由于產品平臺的搭建涉及內容、技術、運營、服務等多個方面的投入,要有較長期的規劃。以內容為核心,以特色內容和服務與現有技術平臺結合,充分發揮出版機構的內容策劃和運營能力,借成熟平臺技術能力,則可以實現投入可控、多點開花的規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