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數字出版?2010年9月,原新聞出版總署出臺的首部數字出版相關政策《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數字出版是指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
近10年,數字出版從陌生到熟悉、從弱小到有一定規模,再到如今被認為是出版業發展的引擎。對于這一變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數字出版研究所所長王飚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對此作以回顧和分析。王飚認為,數字出版經歷了3個轉折點。
開始起步
王飚說,數字出版發端于電子出版和網絡出版。“十一五”時期,數字出版作為出版業的新興領域,被寫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綱要提出發展現代出版發行業,積極發展數字出版,重視網絡媒體建設。
對于“十一五”期間數字出版發展態勢,王飚的觀察是,此時期是數字出版起步階段,數字技術開發企業、軟件平臺企業、網絡服務企業是數字出版的主體。在傳統出版單位,雖然對數字出版有了一定的關注,但從具體業務上看,除部分具有一定規模和資金實力的大型出版單位開始著手進行數字化轉型探索外,大部分傳統出版單位對于數字出版的態度仍然較為被動,處于觀望狀態。數字出版產業鏈尚不健全。
邁向深化
步入“十二五”時期后,我國數字出版取得了跨越性發展,數字出版發展由此邁入第一個轉折點。
王飚說,“十二五”時期政策層面加強部署,行業層面加強布局。主管部門通過實施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帶動出版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特別是2010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新聞出版轉型升級提出了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2011年4月,我國首個數字出版專項規劃——數字出版“十二五”時期規劃發布,使數字出版逐漸成為出版業的重要發展領域。
對于“十二五”時期數字出版態勢,王飚的觀察是,傳統出版單位對數字出版的認識加深,主動性、積極性加強,優化出版流程,加強統籌布局,梳理轉型思路,明確路徑方向,加大了對新技術、新媒體、新渠道的研究與應用力度,著手進行資源加工與整合,搭建平臺、引入數字出版人才等。
“應該說,‘十二五’時期,數字出版產業鏈逐漸完整,商業模式、出版形態以及市場主體日益多元,為數字出版帶來越來越多的資金、內容、技術、模式、渠道、人才。特別是以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通過資本方式布局數字內容領域,為出版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開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動能。”王飚說道。
需提及的是,2015年《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助推了出版業從數字化轉型向融合發展邁進的速度。
高質量發展
步入“十三五”時期,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加快發展網絡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產業”,使數字出版發展迎來第二個轉折點。
王飚認為,數字創意產業與網絡經濟、高端制造、生物經濟、綠色低碳共同被列為“十三五”時期五大戰略新興產業,作為數字創意、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出版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顯著增強。
對于“十三五”時期數字出版態勢,王飚認為,在政策部署引導和出版業探索下,傳統出版單位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邁向深入,思路日益清晰,出版單位推動內容創新、科技創新、要素創新、管理創新,取得顯著成效。成效體現在教育、專業、大眾出版領域,數字出版均已成為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有相當一部分出版單位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優勢、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符合市場需求的轉型升級之路,形成了較為清晰、可持續化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并且實現了“雙效”共贏。
據王飚觀察,這一時期數字技術在出版業應用日益加深,技術創新應用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R/VR、區塊鏈對出版業的出版流程、產品形態、服務模式帶來了深刻變化。智能語音、智能創作、沉浸體驗等方面開始廣泛應用于內容生產和內容推送,逐步實現智能創作、智能呈現與精準智能推送。
步入“十四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目標推動數字出版進入第三個轉折點。2022年4月,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發展領域專門發布政策文件《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王飚說,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數字文化、數字生活背景下,數字出版作為出版業數字化的集中體現,不僅與國家戰略中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布局高度契合,也是出版業擁抱數字經濟,助推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