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0日召開的科技編輯融合出版研討會上,科技出版人在總結經驗和成果的同時,也從新業務方向、新思想觀念、新商業模式等方面,探討了數字出版未來發展的若干趨勢。
新觀念:樹立用戶與內容的雙核心資產觀
“時至今日,絕大部分出版機構對用戶數據和內容數據重要性的認識程度還極為不夠,數字資產的概念還未完全形成,在這一點上,我們和互聯網企業的差距很大。”在研討會上,人民郵電出版社總編輯張立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由此,張立科提出,作為提供知識服務的主體,出版機構必須確立內容資源與用戶資產的雙核心資產觀,賦予內容新的價值,給予內容和用戶更好的連結,在現有的知識服務市場中繼續領航。
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中實現用戶與內容更好的連結?張立科認為,這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和算法實現用戶和內容的最優匹配,構建便利的連結通道,讓內容及時、準確地傳遞給最需要的用戶。
至于具體的連結途徑,張立科提出3個:出版機構可以利用自有體系通過自建平臺抓取用戶數據實現精準內容服務,也可以和電商平臺或者知識服務平臺合作,利用平臺的大數據引導消費,還可以通過各大垂直領域的自媒體號進行精準的內容投放。
“圍繞用戶資產與內容資產進行生態構建,必須強調內容、運營、用戶的三位一體,基于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渠道構建新的運營體系,從而為用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多樣化的知識服務。”張立科強調。
新業務:大數據咨詢服務大有可為
“出版社可以利用資源優勢,為用戶提供大數據咨詢服務。”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副編審張禮慶提出出版單位數字服務的一個新的業務方向。
張禮慶分析,用戶可以從出版單位提供的圖書和數字產品中獲得知識,但是從海量的信息中獲得準確解決問題的內容還是比較困難的。而隨著5G網絡的建設和發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支撐,單個端點用戶的需求可以在出版社的平臺上快速得到答案,這就是出版社未來的一項新業務——大數據咨詢服務。
大數據咨詢服務建立的基礎首先是大數據,然后是合適的算法。張禮慶說:“這樣才使得用戶的需求通過系統平臺就能獲得對應的答案。當對應的答案還不能讓用戶滿意,這才切入到人工大數據服務,而且相應的收費也會增加。”
張禮慶舉例說,比如建筑工作者在工程施工現場碰到某個棘手的質量問題,而這個問題在已經公開的出版物上尚沒有提出過解決方案,在知識庫里面沒有相應條目,而建筑工作者又必須及時知道如何解決以避免更大問題出現。這時建筑工作者咨詢平臺,平臺會根據大數據分析目前國內國際專家中哪些人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并與用戶商量好咨詢費用,連線最可能的專家,進行遠程會診,提出解決方案,用戶利用方案解決問題,完成咨詢,出版單位形成新的知識條目,入庫定價收費。
大數據咨詢服務還有一個應用就是行業發展大數據報告。張禮慶分析,傳統出版由于收費過高而難于實現,而通過大數據分析形成滿足特定用戶需求的行業發展大數據報告就相對容易,報告通過數字渠道送達用戶,或者對潛在用戶進行精準遞送,這樣形成的經濟效益會比較可觀。“在數據資源化、經濟平臺化和技術算法化的大數據出版時代,掌握數字渠道才真正掌握未來。”張禮慶說。
新模式:國際出版機構陸續推出新“玩法”
在研討會上,科學出版社專業出版數字業務部常務副主任唐亮將自己的研究集中于一個大家很少關注的點——專業出版的市場邏輯和商業模式,并為與會者帶來國際上最新的商業模式信息。
唐亮提出,在數字化技術普及之后,全球前列的學術出版集團、學/協會出版機構、專業數據庫集成商均將機構訂閱作為其首選商業模式。但是近年來,訂閱模式在國際上受到政策壓制,促使專業出版的市場邏輯發生重大變化。為適應這種轉變,一些國際出版機構陸續推出新的商業模式。
一是閱讀和出版綁定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機構所需支付的訂閱費用和出版費用是作為一個整體,由出版商與機構客戶通過談判達成協議,一般會約定機構人員在指定期刊中發表開放獲取論文的數量和指定數據庫使用權限等。唐亮說,目前大型國際出版商大多采取這種模式,與國家級或聯盟級的學術機構簽署閱讀和出版綁定協議。
二是共同體行動模式。由學術機構定期繳納固定費用,確保其研究人員在指定期刊中不限數量地出版。這種模式由非營利性期刊出版機構——公共科學圖書館首創,并在其旗下3種期刊中推行。
三是訂閱至開放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仍由機構定期支付訂閱費用,達到一定水平則會整體轉為開放獲取。這種模式由《年度評論》出版公司首創,旨在以較低的管理成本完成向開放獲取的過渡,尤其適用于中小型、學會型出版機構。值得出版單位關注的是,除了專業期刊領域的開放獲取在各種力量推動下突飛猛進外,圖書領域也有所嘗試。唐亮說:“目前排名靠前的幾大國際科技出版集團均推出開放圖書出版服務,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等大學出版社也力推開放圖書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