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其實是無數個選擇構成的,從出生、上學、工作到婚姻,我們往往需要先做對選擇,才能解開一道道難題,以使人生越來越好。繼《小敏家》《熟年》后,伊北將目光投向現實生活的深處,以一部《對的人》書寫人生的解題之旅,他以“北漂”姐弟龔三元、龔八斗的情感生活為敘事主線,講述在大城市生活和奮斗的他(她)們,在面臨婚姻困境、事業瓶頸、家庭矛盾等問題時,主動或被動做出選擇、給出自我解答的故事,呈現出“新都市人”身上所負載的現實煩惱和時代焦慮,以及當代都市兩性關系的悄然轉變和多重面貌。
北漂,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如何真實、生動地書寫北漂生活,成為諸多作家試圖回應的時代命題。伊北也曾是城市漂泊生活的親歷者,在繁雜的城市生活里與原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以千絲萬縷的聯系纏繞在一起,共同組成所在城市的循環往復;現如今,他更是異鄉逐夢人群的觀察者,細致、冷靜地審視著自我和他人百轉千回的經歷,“隔著玻璃看外面的人跑來跑去,非常真實而生動地把所有的行為描述下來”,成就了《小敏家》《熟年》等書寫異鄉人城市漂泊生活的佳作。
伊北筆下的漂泊者形象十分豐富,在《對的人》一書中更是較為集中地呈現出來,無論是如“北漂”龔氏姐弟、海超那般背負著現實壓力的漂泊者,如小攀、小段這樣在社會夾層中掙扎的打工者,還是如姜蘭芝一樣追隨子女被迫成為“北漂”的老齡人,他們的人生解題之旅經常被社會主流話語所忽視,而當我們沉潛細觀,卻發現他們奮斗途中的辛酸苦辣,尋常生活中的別樣色彩等,值得也應該被所有人關注,幸而伊北將這些真實存在過的零碎故事,以文學方式真實完整地呈現出來,讓我們清楚作家是如何回應真實生活的時代問題的。
不同于其他講述“北漂”故事的文學作品,《對的人》中沒有充滿著奮斗和喪失自我的論調,也沒有精致浮華不接地氣的臆想,所講述的是當下的“新都市人”冰冷乃至殘酷的真實生活狀態,他們不像初出校門的年輕人可以毫無負擔地去闖蕩,也不像事業有成的精英們已實現財務自由,而是像一根點燃的蠟燭,兩頭都不靠,兩頭都在燒。婚姻困境、事業瓶頸、家庭矛盾……這一道道阻攔在所有“北漂”面前的難題,不是可以任意書寫的作文題,而是看不清前路的選擇題,而“一旦走錯,回不了頭”,因為這就是成年人的現實世界。
“戀愛是小學數學題,婚姻卻是高數題,愛情解決不了婚姻生活的全部問題。”《對的人》中,姐姐龔三元早早進入婚姻的圍城,三元兩夫妻沒有北京戶口,在京買房遙遙無期,兒子的入學成為最頭疼的問題。是選擇逃離北京,宣告“北漂”的失敗,還是堅守北京,硬抗戶口、買房的壓力?當她遵循本心,做出“對的選擇”后,夫妻、家庭、就業等一波又一波的兩難選擇題層層襲來,是向生活繳械投降,還是奮力反抗?“她”,無法逃避,必須做出選擇。
弟弟龔八斗擁有讓姐姐很羨慕的北京戶口,與愛人結成的陣營在房價的重壓下崩塌后,房子卻是壓在他心里的一塊巨石。他雖然吃夠了愛情的苦,依舊選擇相信愛情,與初戀馮一笑相遇后,不顧親人的反對,以結婚為目的在感情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但婚姻這道高數題中摻雜著戶口、房子、事業、家庭等太多復雜因素,即便他最終買了房,但他與馮一笑的婚姻終究沒有逃過慘淡收場的命運。有人說,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才能成全愛情走進婚姻。可從“北漂”姐弟的經歷來看,什么樣的時間地點才是對的,什么樣的人和事才是對的?這道題,沒人能給出準確的標準答案,不過至少,我們可以在《對的人》中找到參考。
“愛情也好,婚姻也罷,又或者是職業、人生的其他選擇,無非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對的人,做對的事。”在《對的人》一書中,伊北雖然將筆墨聚焦于剖解“北漂”的情感流動和婚姻困境,但他所描述的逐夢路上笑中帶淚的個體樣態,同樣能喚起讀者心中回響不絕的情感共鳴。伊北的小說主角中有男有女,而他卻常常“借助女性的身份和位置去切入現實的關照和思考,因為社會中有些女性的位置常常是敏感和弱勢的”,以寫實畫風塑造出來的女性角色都極具自己鮮明的性格和魅力,也呈現出了都市男女性別氣質、兩性關系的不斷變化。她們有迎著逆流搏擊的奔跑者,如從嶺南奔赴北京的馮一笑,在感情上受過傷,事業上受過挫,生活中遭受過流言,但她從未被擊倒,選擇只身逆風而起,朝著理想的方向奔跑。她們也有庸常生活的順從者,如吳屈夢雖然在研究生畢業后,立即選擇走進婚姻,成為全職太太,可失去自我的她,生活真的幸福嗎?或許答案只有她自己清楚。伊北在小說中雖然寫的只是個體的人生選擇和命運浮沉,但當她們的人生軌跡緊密交織,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沉浸在伊北的小說世界中,會感覺事業有時跟婚姻很像,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和對的人一起做對的事,不斷選題、破題和解題,定能在陌生的天地里拼出一番事業。
小說是虛構的藝術,而真實是小說的生命。《對的人》中所講述的故事是虛構的,但也是“真實”的,是“殘酷冰冷”的,也有極具“熱力”的。北京可以是你的,也可以是我的,書中的“北漂”是我們身邊的某個人,某些時候也正是我們自己。在人生的解題之旅中,我們也許渺若微塵,但依然要相信自己能夠完成答卷,給出獨一無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