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伊北 著,河南文藝出版社
《六姊妹》以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頭十年的安徽淮南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何家老太太為支援社會主義建設,攜家?guī)Э趶膿P州江都移居淮南的故事。
故事從困難時期講起,到改革開放、下崗潮、下海經(jīng)商潮,從何家六姊妹這一平民女性的角度切入,既有六姊妹的家長里短,也有女性奮斗向上、爭取獨立自主的現(xiàn)代精神。小說非常貼近生活,感覺像是作者在回憶自己的童年,讀者總是可以在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全書共分三個部分,大致代表了六姊妹的青春期、成熟期和中老年時期。第一部分是我最喜歡的,那種對于過去生活細節(jié)的描述,很有味道。一個家庭,姊妹們打打鬧鬧地成長,很有喜劇氛圍;男主人何常勝去世后,小說立刻進入第二部分,即女人當家的部分。這一部分里何家麗作為大姐,承擔了父親遺留下來的責任,把妹妹們都安排妥當,成家立業(yè),基調(diào)還是昂揚的;第三部分講述了六姊妹各自的生活波折以及姊妹們的失和并最終和解。這一部分是反思性的、深思熟慮的,而且非常精彩。小說總體敘事是線性的,所以閱讀起來可以一氣呵成。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小說中六姊妹對親情的大徹大悟。小女兒何家喜從小由母親劉美心帶大,仗著母親對自己的偏心,她就聯(lián)合母親把大姐一家趕出家門;而何家喜又嫉妒五姐劉小玲買了新房,自己也想買一套比五姐家樓層還高的公寓房,她占著何家老房子的所有權(quán),把年邁的劉美心一人留在老宅,后來又為了劉美心娘家傳女不傳男的醬菜方子,雇人去用鞭炮恐嚇母親。母親被氣得住院,幾個姊妹趕到醫(yī)院,唯獨缺了何家喜。后來,何家喜患了白血病,姊妹們進行骨髓配型,除了大姐何家麗,其她人都沒有配型成功。而何家麗也拋下個人恩怨,同意把骨髓捐給最小的妹妹何家喜。血濃于水,所有的災難在親情面前都不值一提,盡管吵過鬧過,這份親情都是剪不斷的。
六十年滄海桑田中,六姊妹經(jīng)風歷雨,見證了時代巨變。在生活的磨礪中,她們漸漸明白父親生前反復強調(diào)的“家”的含義。無論是何家與湯家的恩怨,還是何家的內(nèi)部沖突,都隨著社會的變遷,在歲月的長河中慢慢化解。
作者沒有運用任何小說技巧,而是在看似笨拙、按部就班地單線設定,平鋪直敘六姊妹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故事。作者伊北說:“我希望用喜劇的形式寫出中國社會市井小人物的頑強。縱向看,他們活在大的歷史變遷當中,但作為市井人物,他們?nèi)耘f有不變的部分。家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矛盾體,既想逃離,又深深眷戀。小說中六姊妹的人生故事不外乎生老病死,戀愛結(jié)婚,但放到具體的背景當中,又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從《小敏家》到《熟年》,伊北的作品被改編時總是以女性視角切入,伊北本人也因此被貼上類似“女性主義”的標簽,《六姊妹》中所顯示的女性色彩將更加凸顯:強勢能干的老太太、溫厚的有超強忍耐力的母親和六個女兒,時代中她們跌宕的命運,這樣的人物組合似乎已經(jīng)暗示,這部作品將呈現(xiàn)出故事的厚重與真切。
《六姊妹》是一部家庭與社會成長的變遷史,也是皖籍作家創(chuàng)作出的一部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