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局勢越來越復雜,在尋求國際交往突破口上,相對“軟”一些的文化也許大有可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種力量自古以來未曾中斷。另外,文化交流往往更容易深入群眾,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中國文化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國際文化交流形式多樣,文學、藝術、影視娛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均為有效的形式。圖書也是其中一種——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知識載體,圖書的國際傳播與交流早已有之,且歷久彌新。
在傳播手段遠沒有現在豐富便捷的古代,圖書曾以羊皮卷、竹簡、印刷品的形式,成為國際文化交往的重要載體。絲綢之路上發掘的經卷、文書等重要文化遺跡就是國際文化傳播的明證。如我國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重要文獻,已成為國際專家學者十分重要的研究對象,從而成就了敦煌學這一人文顯學,為國際文化交流所重。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圖書出版領域以“引進來”為主,大量優秀的引進版圖書,為我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學識。近些年,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成為外國學者和文化界人士關注的對象。在圖書出版領域,也有“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等重點工程,以助推我們以書為媒,增進世界公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因此,增強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動性,展示和塑造國家、人民的良好形象,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成為廣大文化工作者實行各項工作的應有之義。
2014年,我策劃和責編了由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茶文化專家王旭烽撰寫的《茶的故事》一書,未承想,這本以中國讀者為主要閱讀對象的圖書,成為我社“走出去”工作的標桿,目前已經實現了8個語種10個國家的推廣與輸出。之后多年,我一直分管我社圖書出版“走出去”工作,相繼有《認識中國》《影像中國》《最美中國:新疆》《中國茶畫》《中國茶文化圖典》《茶經圖說》等近20種圖書實現了“走出去”。
盡管在全國出版社中不算成績突出,但確實積累了一些經驗,尤其是在與中國文化、視覺傳達相結合方面,有一些心得與體會,因此,本文試以圖書為例,對中國文化“走出去”進行交流與探討。
中國文化“走出去”,走向誰?
中國文化“走出去”,與“引進來”相對應。“走出去”面向的群體是國外讀者,他們的背景千差萬別,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走出去”的圖書真正的目標讀者是那些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中產階級,他們對中國文化有粗淺認識,有意愿了解中國文化,這才是我們圖書出版“走出去”的真正受眾。因此,我們要針對這一群體提供符合他們視野的選題,基于他們的興趣,有意識地引領他們來了解中國文化。
這個目標受眾的特征我們可以做如下簡單歸納:受過良好教育,具有開闊的視野,對于國際形勢、不同文化抱有較為濃厚的興趣;東方文化對他們具有一定吸引力,但他們尚且不屬于專家型學者。
圖書出版如何“走出去”?
當我們相對明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對象,如何來策劃和操作相關選題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以圖書出版為例,也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書名簡單直接。對于“走出去”圖書的目標受眾而言,書名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簡潔易懂。對中國文化并不十分熟稔的國外讀者而言,一個簡單明了的書名,有利于他們快速明白這本書講的是什么。如《認識中國》《影像中國》《茶的故事》等,運用簡單直接的關鍵詞提煉法,一來激起目標受眾的閱讀興趣,二來排解了他們的畏難情緒。
包裝形式國際化細分。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有不同的審美取向。以《茶的故事》一書的不同語種為例,不同的出版社,在開本、封面、內文設計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分。北歐讀者崇尚簡約美,因此英語版封面非常簡潔,茶葉淺綠色做底,抽象的簡約茶具勾勒映襯于淺綠色上,除此之外并無其他裝飾。俄語、羅馬尼亞語等版本,出版機構采取了色彩相對繁復的裝幀設計方案。蒙古語版本在暗綠色的底上,配一杯茶湯、一片綠葉,和蒙古國廣袤無垠的草地傳達給人的印象非常契合。最原始的中文版本,則采取了內斂、含蓄的設計方法,燙白的裊裊青煙、若隱若現的《茶經》文字,成為封面的主要元素。
合作出版機構分類選擇。講究一些的讀者買書,除了會挑選作者之外,也會對出版機構有所選擇。一家具有品牌影響力、集合眾多優秀作者、主攻方向明晰的出版機構,無疑會受到讀者的歡迎。作為藝術類出版物,《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攝影》選擇了在藝術出版上有專業水準的比利時的呂迪恩出版社。同樣,德國著名的塔森、施泰德等專注于藝術出版的機構,則是藝術類圖書“走出去”非常重要的合作者。
圖書出版“走出去”中國元素的運用
有一句名言流傳既久且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文化交往中這一句話甚至被奉為圭臬。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之中,“中國元素”是一個核心關鍵詞。
以圖書出版為例,這些年在國外受歡迎的,多是有著鮮明中國特色主題的作品。如《中國針灸學》累計收藏圖書館數量超過了400家。在中國兒童文學海外輸出過程中,《中英雙語:中國故事》圖畫書系列,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經進入了244家圖書館,其中絕大部分是歐美中小學圖書館。《西安名吃》是一本聚焦地方美食的圖書, 2020年10月由哈里·艾布拉姆斯出版社出版,亞馬遜近千名讀者給予該書平均4.8星的超高評價, 2021年熱度不減。以上近年頗受歡迎的“走出去”圖書,主題千差萬別,但恐怕誰也無法否認有一個共同點——中國元素,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出版社這幾年的圖書“走出去”工作也同樣印證了這一點,每年的法蘭克福書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以及在“經典中國”“絲路書香”等“走出去”資助項目的申報過程中,我們都會大量推薦書目給國外出版機構,但被選中的基本聚焦于兩類:一類是茶文化圖書,如《茶的故事》《中國茶畫》《茶經圖說》等都實現了“走出去”;另一類則是《認識中國》《大熊貓傳奇》等從書名就能看出是典型中國元素的圖書。
文化傳播中視覺的作用
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視覺傳達功能早已有之,遠古時代,古人便是以圖像來傳遞信息和表達情感,最初的文字也建立在象形之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當下的文化傳播,視頻、圖像以壓倒性的優勢拓展著自己的疆域,無論是傳播的廣度還是速度,都比文字要更有優勢。在幾次去國外參加書展或文博會的經歷中,我發現最吸引國外朋友的活動或產品,往往具有趣味性和直觀性的特點,現場表演、圖片展覽更易吸引人。
圖書出版“走出去”也證實了這一點,《影像中國》是一本大型畫冊,以精美的攝影作品展現中國的亙古永恒的名山大川、壯麗嫵媚的文化名城和流傳千年的世界遺產。中文版出版后第二年,就出版了英文版,又過了兩年,又實現了法文版的輸出,由此可見,視覺類圖書更易受到并不具備深厚中國文化功底的外國讀者的歡迎。其他偏文化類的“走出去”圖書,如《中國名茶圖典》《認識中國》《中國茶畫》等除了文字介紹外也都配以大量的圖片,以更方便國外讀者閱讀。
因此,我們強調中國文化“走出去”,盡管形式多樣、載體豐富,但視覺形象在傳播領域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它以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的方式,助力我們樹立“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助力我們傳播更深厚、更廣闊、更先進的中國文化。■
(本文作者為浙江攝影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