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智能視聽行業的風向標,智能視聽大會已成功舉辦四屆,自2019年起,大會連續四年發布智能視聽產業發展相關報告,而今年智能視聽發展研究報告同樣引發行業關注。智能視聽行業目前發展態勢如何?未來又將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2022年智能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為智能視聽產業探尋前進路徑提供了重要參考。
網絡視聽用戶出現明顯變化
“從最典型的網絡視聽用戶變化來看,幾個細分領域出現了較大變化,短視頻用戶已經占到網民總體的90%以上,用戶增速大幅下滑;網絡直播用戶去年已超14%的增長率,位居第一;網絡音樂和網絡游戲用戶增長率較前一年都實現了兩倍以上的提升。”人民網研究院副院長劉志華說道。
同時,透過《報告》記者發現,在基礎設施和先進技術發展方面,過去一年5G等新基建的發展為智能視聽的移動化、場景化奠定了更好的基礎。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建成開通5G基站170萬個,覆蓋了全國所有的地級市、縣城城區和92%的鄉鎮鎮區。
此外,終端方面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劉志華介紹,在智能音箱方面,今年以來出貨量和銷售額均出現了同比下降,但是其他一些終端品類在崛起,比較典型的如智能健身鏡、汽車智能座艙系統等。
智能視聽呈現多元豐富業態
隨著智能視聽服務支撐能力的提升,智能視聽更加深入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各領域,全面嵌入生產、生活、生態場景,呈現多元豐富的業態。
這其中,“數字虛擬人正成為市場新寵”,劉志華在介紹智能視聽行業發展特點時提到,虛擬人已從早期的圈層化、概念化階段邁入多元應用的新階段,虛擬偶像、虛擬主播、虛擬代言人等多種身份越來越豐富。
同時,數字科技賦能線上演出,凸顯了現場感與互動感。《報告》還顯示,視聽科技正豐富媒體業務形態,助力智媒體發展。劉志華表示,內容科技不僅成為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且成為建設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重要手段和實現路徑。例如,人民日報社與阿里云于2022全國兩會期間共同推出“人民日報AI編輯部”3.0版,重塑了媒體生產與傳播的全流程,從發現線索、獲取素材,到拍攝制作、審核簽發,以及發起直播、連麥訪談等系列動作與功能,一部手機即可完成。此外,“體育賽事視聽體驗正在升級,賦能全民體育熱潮;云端博物館不斷出新,數字藏品創新文物數字化表達;在線音頻AI化,也正讓耳朵經濟爆發新生命力。”劉志華補充道。
視聽應用元宇宙化需長期續力
從中央到地方政策的密集出臺,為智能視聽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數字經濟的創新引擎和場景標配,智能視聽將為數字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的牽引、驅動和支撐作用。
當前,智能“大視聽”正向產業鏈擴展,覆蓋全場景服務。元宇宙為智能視聽的發展賦以巨大的創新動能,開發者將視聽應用元宇宙化,使得虛實共生的體驗創造以及與各行業領域的全場景“嵌入”加速,創造出巨大市場空間。
《報告》認為,以元宇宙為代表的未來應用爆發,需長期續力。“元宇宙自去年以來的熱度無虛多言,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空間,但整個行業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盡管出現了相關探索案例,但是距離對元宇宙暢想的真正落地尚需時日。”劉志華進一步談道,業內對元宇宙的發展,當前已經形成了基本認識,但相關探索還處于起步期,尚未找到成熟的應用形態,要形成高質量躍升式發展仍然需要長期蓄力過程,同時,泡沫化和市場起伏可能也難以避免,相關主體在積極參與的同時,需考慮投入產出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新規模性應用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談及智能視聽未來的發展趨勢,劉志華認為,作為數字經濟的創新引擎和場景標配,智能視聽將為數字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的牽引、驅動和支撐作用,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創造重大發展機遇。這其中重要的趨勢之一便是中華傳統文化數字視聽化的表達。要通過提升供給品質,整理挖掘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視聽化表達,實現內容創作和傳播分發的全面數字化,并進行IP化開發,最終助力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過程也將進一步賦能國際傳播。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行業發展提速的同時,相關的風險挑戰也將集中呈現,特別是新應用新業態帶來的發展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增加,例如涉及內容安全紅線、內容版權、用戶隱私、倫理安全、行業監管等問題。
“不低估5至10年的發展機會,也不高估1到2年的眼界變化,也許是我們目前應有的一個態度。”正如劉志華所言,“智能視聽是網絡視聽在科技支撐和賦能下的升級版和必然趨勢,盡管發展進程中仍存些許不確定性,但更加智能、沉浸、虛實共生、全場景覆蓋的發展方向已經明確,整個行業已進入突破式創新的前夜,智能視聽將迎來高質量躍升式發展的重大機遇,新的規模性應用爆發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