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字節跳動旗下企業技術服務平臺火山引擎與騰訊云、阿里云聯合發布了一項直播新標準——“超低延時直播協議信令”標準,它將傳統直播技術3至6秒的延時縮短到1秒。這意味著用戶通過手機直播看視頻,可以享有與電視觀看畫面幾乎無差別的超低延時、低卡頓等觀看體驗,這有望為各行各業創造新的營銷和服務場景。
可以預見,直播在今年依然會為商業場景帶來更多的創新空間,對圖書銷售來說也不例外。去年,每天通過抖音電商售出的圖書就超過45萬本。近幾年,圖書直播發展迅速,在給行業帶來新賽道的同時,也讓低價問題愈演愈烈。如何用好直播這個新媒體利器,需要行業各方不斷嘗試與思考。
2020年:圖書直播元年
進入快發展慢
2016年被稱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直播軟件陸續出現。之后,隨著幾大直播巨頭的加入,到2019年,直播電商GMV(商品成交總額)超3000億元。
那時,傳統圖書行業注意到了這個風口,但是多持觀望態度,試水者寥寥。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動直播行業進入了全新階段。線下營銷停滯,全民直播興起,出版發行單位也火速行動起來,加入直播陣營。關于直播的報道,頻繁見諸行業媒體,所以稱2020年為圖書直播元年,并不為過。
出版社開始尋求與達人合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3月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與淘寶頭部主播聯合進行的《中國經典動畫珍藏版》圖書的銷售,幾分鐘內賣了3萬余套,碼洋超過500萬元。5月,少年兒童出版社與淘寶頭部主播合作,直播當晚幾分鐘之內,7.5萬冊的《三毛流浪記》就銷售一空。之后麥家的《人生海海》、薛兆豐的《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以及果麥文化策劃的圖書,都出現在了淘寶頭部主播的直播間。但是,因為折扣很低,再加上主播的傭金、坑位費等成本,導致出版利潤空間非常微薄,甚至只能打平。出版人也明白,這種合作更多是奔著打廣告的目的去的。只是這種打廣告的營銷方式,可能讓一本書火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給讀者造成圖書價格原來可以更低的錯覺。這也令出版行業感到擔憂。畢竟,在此之前,電商平臺習慣性的打折,已經讓很多出版機構難以承受,對上下游生態構建都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走知識服務路線,是一些擁有優質作者資源和內容資源的出版社所采取的直播方式。中信出版集團《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作者薄世寧醫生做客央視直播間,吸引3000多萬人觀看,雖未進行圖書銷售,但帶動該書在天貓等平臺搜索銷售大幅上漲。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的汪曾祺百年誕辰、“云旅游”逛出版社等直播,也產生了較高的話題度。中華書局策劃的“疫后重建,我們可以從經典借鑒什么”等話題的直播,則與其出版氣質一脈相承,很快在熱愛文史的讀者中“出圈”。
出版社的自播帶貨則發展較慢。統計顯示,2020年,90%以上的出版社及書店自辦短視頻賬號,粉絲不超過1萬;90%以上的書企賬號,沒有進行規律的定期直播。培養主播、維護運營、機制保障……這些都需要時間,對國有體制出版社來說,進入新賽道需要考慮的問題則更為復雜。
可以說,2020年出版業的直播,更多的是疫情倒逼下的被動之舉,或是隨著直播風口順勢涌入。主動探索研究直播生態,并找到適合自己的直播路徑,對大多數書企來說,還很難。
2021年:路徑摸索有起色
規范管理待加強
2021年,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短視頻平臺崛起,快速成為直播賣書陣營的最大流量。
第一代線上渠道當當、京東,如今已被稱為傳統圖書電商。雖然它們的出現給線下渠道帶來很大影響,但從多年情況來看,線下仍然有屬于自己的流量。第二代線上渠道社群營銷,對傳統圖書電商起到了補充作用。但社群營銷,通常鏈接仍是掛到傳統圖書電商平臺,沒有實現銷售的閉環。2021年開始,以圖文為主的微信公眾號流量逐漸下行已是不爭的事實。第三代線上渠道短視頻平臺,是以內容來驅動銷售增長,流量成本較低。當內容流量平臺有了龐大的用戶群后,就直接自己建立從營銷到銷售的閉環。因此,它對線上渠道產生的可謂是替換式的“革命”。
《2021年抖音電商圖書消費報告》顯示,2021年,抖音圖書帶貨直播累計直播觀看量為80.5億,圖書類話題的視頻播放量為1485.7億。在興趣電商的帶動下,該平臺圖書消費規模銷量同比增長312%。
2020年還不明朗的頭部圖書主播陣營,在2021年開始形成。主播王芳通過抖音平臺一年售出圖書超1500萬套;明明老師通過抖音電商實現了從男幼師到圖書知識主播的變身,月銷圖書超10萬套。頭部流量形成新陣營后,話語權更強,對獨家品類、合作模式、忠誠度、利潤分成要求更高。中部主播又在不斷變更,考驗著出版社的敏銳度。對出版社來說,如何與達人合作,變得更難了。
書企的自播,在2021年有了很大的起色。出版單位中的機械工業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浙江文藝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已經形成了日常直播的態勢,帶貨成績不斷攀升,在重要時間節點更是創下銷售新高。民營書企中的磨鐵、果麥、華夏萬卷、青豆書坊、蒲蒲蘭等,出現了一些達人主播。比如青豆書坊負責人王媛親自出鏡拍視頻,打造育兒達人知識博主人設;果麥自有的抖音紅人“小嘉啊”,已經坐擁270多萬粉絲。
傳統書展也開始大力擁抱直播。從2021年第一個行業書展——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始,直播成為全年幾乎所有大型書展的標配。主播王芳北京圖書訂貨會一天帶貨800多萬實洋,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實現線上直播售書約1.5億元,天府書展直播間銷售碼洋過億元。
在保持常規渠道建設的基礎上,快速切入低成本的流量平臺,這是最基本的商業邏輯。流量在哪兒,銷售就要在哪兒。
但同時,流量平臺出現的“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賣白菜式的售書方式,極大地損害了出版單位的利益,擾亂了行業發展的生態。
在國家新聞出版署剛剛發布的《關于做好2022年印刷發行重點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今年要啟動修訂《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指導行業協會出臺行業公約,規范圖書電商營銷行為,規制超低價直播帶貨、線上打折傾銷等發行亂象。
2022年:賣書是種手藝活
盤活渠道靠融合
2022年,應該怎么賣書?這已經不僅是發行人員的事,而是出版機構要通盤考慮的問題。
出版社進不進入新渠道的前提,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本社產品的定位,二是要清楚這個賽道的邏輯。
有的出版社的大部分產品,更適合傳統渠道,那就踏實地在這個渠道深耕,即便無法享受新流量的紅利,也不要感到遺憾,有舍必有得,適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方式更適合那些“小而美”的書企。
對產品線豐富的書企來說,面對新渠道,則要針對不同品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合理利用直播帶貨短時間消化庫存的能力,但對于常規產品和頭部產品,嚴格堅定地堅持市場同價,保護好自己的產品價格體系;明天出版社在2021年對部分頭部產品采取穩健銷售策略,不降折扣;接力出版社也堅持不參加以“破價”為噱頭的直播。
在多渠道并行的今天,沒有哪個渠道是萬能的。但只依賴地面店、傳統電商、館配的傳統賣書方式,卻是萬萬不能的。賣書成了一種手藝活,而手藝活強調的就是精細,對賣書來說,就是精準度,根據具體的產品綜合運用不同的渠道工具,打造最強渠道力。
新老渠道融合運用,才能讓圖書營銷推廣尤其是新書推廣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應。作為上游,出版方面對全渠道,要制定好游戲規則,比如上市順序、不同渠道商的利潤空間、統一的終端價格等。當然,要想當好這個牽頭者,需要有過硬的產品。從根本上說,不管是哪個渠道,內容始終是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優質內容是出版社做好一切營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