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興起與媒體相結合會加速智能媒體新時代的到來,出版社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大多會基于出版社原有資源架設內容資源庫,建立新媒體矩陣。“萬物觸媒”和“人機共生”的內容創作和發布方式一方面解放了媒體生產力,帶來了海量的內容供給,也會造成各類信息“泥沙俱下”。那么,如何看待數字化轉型中的問題并研究有效解決對策,對出版社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起到決定性作用。
深度閱讀障礙增加,用戶隱私安全產生信任危機
2021年4月16日,第七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報告顯示,全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4.94億,比2019年增長5.56%,人均電子書閱讀量9.1本,人均有聲書閱讀量6.3本。與此同時,人均紙質書閱讀量6.2本,比2019年減少2.6本。電子書+有聲書的人均數字閱讀量較2019年增長5.5%。5G時代下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但也出現紙質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
一方面,海量信息和快餐文化影響了讀者的閱讀態度和使用習慣,數字閱讀形成的泛閱讀、淺閱讀成為整個社會面臨的新問題。另一方面,新技術不斷革新,閱讀載體的形式發生極大變化,技術下載與上傳速度都有極大提升,這也使平臺通過智能設備可以更快速、便捷地獲得人們在網絡上各種操作記錄,容易出現隱私信息泄露問題。一旦網絡與平臺無法確保人們的隱私信息安全,將會導致信任危機。
傳統出版產業生態亟需轉型升級,出版流程需增強規制
新技術極大提升信息的共享效率和傳遞能力,短視頻領域發展勢頭迅猛,抖音、快手等平臺強勢崛起,大型互聯網企業也向短視頻市場集體發力,數字內容生態及數字內容消費需求發生較大改變,對傳統出版業選題策劃、生產傳播等各環節都帶來深遠影響,傳統出版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各類社交新媒體的不斷崛起,傳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各個受眾可以自由選擇想要傳播的內容,而傳播者作為自身信息的“把關人”,往往會把傳播過程中極為關鍵重要的一些環節給直接省略掉,直接面向社會發布信息。因而,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角色得以泛化,傳統的“把關人”逐漸失去了其此前的受眾基礎和技術基礎,信息把關的可控性也在逐步減弱。
每個信息發布者或傳播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信息編輯行為,即便只是原封不動地轉發,實際上也在傳達著轉發者一定的立場。浩瀚如煙的信息,如果沒有經過嚴謹的把關,只會造成真偽難辨、眾聲喧嘩的表達;如果不經過理性的沉淀,很可能變成三人成虎,這也加劇信息內容失真。然而目前很多網絡新媒體平臺都缺乏審查機制或者審查機制不嚴的現象。
版權保護難度增大,版權管理需要加強
新技術雖然為數字出版產業帶來一系列發展契機,但網絡信息傳播方式以及跨地域等屬性的出現,也給版權保護、規范等問題造成一定的危機,甚至構成威脅。數據為出版產業提供精準目標的同時,由于網絡數據的共享性與繁雜性,使得生產者與用戶兩者之間的雙重身份互相轉換,沒有一個能有效規避版權流失和侵權等問題的方法。
無論是各個企業,還是社會名人,或是普通群眾,都熱衷于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平臺建立自媒體平臺。但由于自媒體低門檻、易操作等特征,自媒體領域已經日益成為侵權行為的重災區。部分自媒體用戶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擅自使用他人作品,最終引來糾紛。在自媒體平臺中的微博、博文等,只要是首次公開的創造性表達,都可以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然而,由于網絡上信息流通量大,審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這個虛擬平臺上通過網民的注冊賬號很難追查到本人,使得維護版權變得舉步維艱。另外,自媒體用戶和平臺關系錯綜復雜。用戶需要借助平臺來擴大影響力,平臺需要借助用戶來增加流量和吸引更多用戶,所以二者之間存在一種復雜的共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