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本報特別推出“出版傳媒大融合時代到來”的封面主題。但今天這個真正的大融合時代,卻是10年前的我們不能想象的。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10周年,總書記的這步“先手棋”讓當時面對新媒體沖擊的傳統媒體找到了轉型和發展方向,將出版傳媒業引領到了新的競爭場域——互聯網和移動端。
2013年,全球傳媒業已持續2年籠罩在“紙媒寒冬”陰影下,現在已成各自領域領軍者的微博、微信、快手、知乎、愛奇藝等,卻陸續進入爆發期,“兩微一端”也是在這一年成為固定稱謂和出版傳媒業數字化轉型的主流進軍方向,2013年也就具有了一定意義上的“轉折”色彩。
10年來,在推進數字化轉型、融合發展的路上,出版傳媒業不斷吸收著技術紅利,也不斷上演著模式創新。在代表舊數字化模式的網站、數據庫、電子書等產品形態之外,出版傳媒業不斷迎接在線教育、網絡視頻、音頻、短視頻、直播等新媒介帶來的新空間,也持續享受著知識付費、大數據、IP、AI、5G、ChatGPT等新概念帶來的思想激蕩。新舊業態相互滲透、持續融入,出版傳媒業凝聚了互聯網環境下向上生長的力量,也造就了當下“舊業還在,新業初成”的新局面。
10年間,“大出版”概念中最強勁的產業莫過于數字出版,其10年發展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2013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全年收入為2540.35億元,2021年,該收入達到12762.64億元,8年間增長了402.40%。
同樣,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圖書出版實現營業收入為770.8億元,2021年該收入為1082.18億元,8年增長了40.40%,增速遠遠低于數字出版產業的增速。
為推動傳統出版傳媒業轉型升級,國家從各個層面給予大力支持。如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4年,新聞出版項目獲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21億元,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先后預披露IPO招股書;2016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繼發布《關于申報出版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2017年8月,總局啟動“數字出版千人培養計劃”;2019年,兩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2022年,中宣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從政策到資金,主管部門在持續釋放政策紅利。
經過10年融合發展探索,出版傳媒業涌現了多家優秀數字出版公司、打造了一批優異的數字出版平臺和精品項目,其間也鍛煉出了一支優秀的數字出版人才隊伍……整個行業在融合出版的理念、內容、技術、模式、機制等方面進入全方位創新的深度、蝶變狀態。
但擺在我們面前的依然有很多難題。
一是數字出版產業產值中,來自出版機構的產值占比極少。圖書、報紙、期刊作為我國傳統新聞出版單位的主營業務,一直頗受重視,但在加快推進數字出版業務方面,與其他新業態相比,增長仍然緩慢。
2013年,在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全年收入中,互聯網廣告、網絡游戲與手機出版占據收入前3位,后兩者收入合計占據數字出版產業收入的半壁江山。2021年約1.28萬億元的數字出版產業規模中,互聯網廣告、網絡游戲、在線教育分別以5435億元、2610億元、2965.13億元,占據前3,合計規模超過1.1萬億元。
正如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吉述所判斷的: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絕大多數產值都是來自于互聯網企業,出版社占比極少,10年來沒有根本性改變。
二是出版業數字化收入占比依然很低。從已經公布的上市出版企業2023年半年報以及2022年年報來看,數字化業務的收入貢獻占比長期處于較低狀態,增長緩慢,即便頭部企業,該比例也僅保持在10%左右。而且在大部分出版機構,數字化新業務帶來的新收入還不能完全彌補傳統業態失去的份額。
三是出版業尚未建立真正的現代傳播力。進入新時代,人類迎來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是信息革命基礎上的第4次科技革命,以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生產力,將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發展模式。出版業需建設全新的現代傳播力,涵蓋內容創新力、技術支撐力、覆蓋能力、傳播效力。需要培養一批優秀人才,創造出優質內容,覆蓋足夠的用戶群,形成正向有效傳播力,使內容入耳入腦入心,真正能影響到主流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