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2013~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
圖2 2013~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
圖3 2013~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量
圖4 2013~2021年我國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
圖5 2013~2021年我國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
“全民閱讀”自2014年起連續9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最初的“倡導”到2017年“大力推進”再到2022年“深入推進”,相關表述的變化足見國家對全民閱讀事業重視程度的提升。
自1999年起,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已持續開展了19次。4月23日,在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現場發布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持續穩定增長,圖書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均同比提高。比對各項閱讀指數可以看出,我國國民閱讀情況有了巨大飛躍和變化。回顧過去9年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趨勢變化值得關注。
國民閱讀量閱讀率實現雙增長
在黨和國家的大力倡導和全面推進下,9年來,我國國民閱讀需求日益增長,國民閱讀率全面上升,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從2013年的76.7%升至81.6%。盡管每年的增幅不大,但對于一個擁有十數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每個數據的微小提升都意味著巨大的整體增量。此外,發達國家的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大多在60%左右,僅有個別國家超過70%,2021年我國已達到59.7%,可見,9年來全民閱讀推廣工作取得了較大成就,國民閱讀率已達到了相對較高的水平。
(注:文中圖表數據來源于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
除此之外,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匯總的整體圖書閱讀量也首次邁入8冊大關。其中,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2013年達到4.77冊,2014年回落降至4.56冊,其后小幅變化,直至2021年達到4.76冊;人均電子書閱讀量從2013年的2.48冊,上升到2021年的3.3冊。需要指出的是,9年間,我國的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始終未達到5冊,而同時,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都在10冊及以上。可見,推進全民閱讀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數字化時代閱讀方式趨于多樣化
新媒體及時有效性、信息海量性、可移動性等特點愈發凸顯,我國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接觸率從2013年的50.1%升至2021年的79.6%。進入數字化閱讀時代,讀紙還是讀屏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在移動無線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全面普及下,手機閱讀越來越成為大眾化選擇。9年間,我國成年國民手機閱讀接觸率由41.9%升至77.4%,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也從21.7分鐘大幅提升至101.12分鐘。手機閱讀極大拓展了國民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有效提高了碎片時間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隨著傳播方式的更新,閱讀方式也呈現多樣化趨勢。2016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首次將我國成年國民聽書率納入調查范圍,至2021年,已經有超過3成的成年國民養成了聽書習慣。另外,在今年發布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中可見,通過“視頻講書”方式讀書成為新的閱讀選擇。
未成年人閱讀情況持續向好
9年來,我國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由76.1%升至83.9%,圖書閱讀量漲幅明顯,由2013年的6.97冊升至2021年的10.93冊。
此外,從親子早期閱讀行為的調查中可見,我國家庭閱讀陪伴的重視程度和質量均有所提高。在0~8周歲兒童家庭中,平均每天陪伴孩子閱讀的時長,由2013年的23.87分鐘增至2021年的26.14分鐘。
閱讀滿意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過去9年的國民閱讀情況調查可見,每年均有4成及以上的國民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但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選擇傾向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不小差距。從今年發布的調查報告可見,傳統紙質媒介的閱讀時長僅有21.05分鐘,遠遠低于使用手機閱讀的101.12分鐘時長。
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但同時也存在著信息淺薄、內容短小的問題。由于目前的媒介資源十分豐富,加之時間碎片化的影響,能夠沉下心進行長篇深度閱讀和創作的人越來越少,但紙質媒介,尤其是圖書內容中的深度和溫度是不可替代的。
此外,“閱讀滿意度”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標,歷年來,認為自己閱讀數量少的個人均超過4成,國民對于舉辦閱讀活動的呼聲很高。2021年只有28.2%的成年國民對個人閱讀情況表示“滿意”,16.6%及41.1%的人選擇了“不滿意”和“一般”。另外,有51.0%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一般”,35.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可見,全民閱讀推廣工作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并且需要開展更多豐富多樣、人民喜聞樂見的品牌閱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