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的直播剛一結束,“全民閱讀”第9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消息就在出版人的朋友圈掀起一波轉發熱潮。記者注意到,報告中關于“全民閱讀”的表述由去年的“倡導”改為“深入推進”;“古籍保護”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全民閱讀”從“倡導”到“深入推進”
從2014年開始,“全民閱讀”連續9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但有所不同的是,從2014年到2016年表述為“倡導全民閱讀”,2017年則是“大力推動全民閱讀”,讓出版發行業上下極為振奮。經歷從2018年到2021年的“倡導全民閱讀”之后,今年的表述是“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從“倡導”到“大力推動”再到“倡導”,如今是“深入推進”,足以看出全民閱讀這項系統工程的發展歷程。
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實體書店、農家書屋建設扎實推進,2020年全國出版物發行網點超過26萬處,全社會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文明風尚更加濃厚。
全國政協主題讀書群是一個縮影。2020年,在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親自推動下,“書香政協”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活動正式啟動。過去一年,全國政協把學習中共黨史貫穿48個主題讀書群,385名全國政協委員分別擔任群主、導讀,委員發言27萬余條、瀏覽量超過142萬次,舉行“品讀紅色經典”等線下讀書會,分享思想感悟、凝聚奮進力量。
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方面。出版工作是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出版發行業將以“深入推進全民閱讀”為抓手,對接中央戰略部署,找準歷史方位,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深入推進全民閱讀需更多頂層設計。從2003年開始,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一直呼吁建立國家閱讀節。在今年準備提交的10個提案中,閱讀仍然是他最關心的,《關于建立國家閱讀節,以全民閱讀夯實共同富裕的精神基礎的提案》仍然是他的“1號提案”。
今年,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在《關于多措并舉,推進書香中國建設的提案》中提出,要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產品、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形式,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讀書習慣和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原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原院長楊朝明在《關于以“書香家庭”帶動“書香中國”建設的提案》中提出,“書香家庭”與“書香社區”建設相輔相成,家國融合,相互聯動,同體并進。“書香家庭”“書香社區”建設能夠使“書香中國”“文化強國”建設有抓手、能落地。同時,“書香家庭”建設還可以有效促進家庭教育,有效輔助學校教育。
“古籍保護”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古籍保護”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是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古籍保護工作的又一體現。中華書局總編輯周絢隆表示,這是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的:2015~2017年的提法是“重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19~2021年的提法是“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今年的提法是“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可以看到,頂層設計中對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加大。
古籍保護一直是代表委員熱議話題。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中明確:健全全國古籍工作體制機制,完善覆蓋全國的古籍工作體系,形成古籍工作“一盤棋”格局,提升新時代古籍保護利用能力和古籍工作水平。
實際上,近年來多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曾就“古籍”提交議案、提案。2016年,民進中央提出關于啟動中華古籍數字化國家工程的提案。2017年,全國人大代表、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館長盧云輝提交了關于加快推動中華古籍保護立法的議案;全國人大代表,時任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龔曙光提出“加強傳統文化典籍編纂出版扶持力度”。2018年,全國人大代表、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別必亮提出“古籍出版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2021年,全國人大代表、國家圖書館理事會理事長、國家圖書館原館長韓永進提出“在建設文化強國中重視發揮文獻典籍的力量,讓書寫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今年仍有不少相關提案。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寧的提案是《依托省市公共圖書館建設100個“中華典籍傳承基地”,讓古籍全方位“活”起來》,陳紅彥的提案為《關于將“古籍保護學”作為一級學科》。
古籍要保護好更要利用好。劉寧認為,政府工作報告高屋建瓴,指出了古籍保護和利用的現實意義。她在提案中提出的依托省市公共圖書館建設“中華典籍傳承基地”,就是希望把古籍保護利用和促進基層文化設施布局優化、古籍優秀文化資源共享,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結合起來。古籍利用不是單純把古籍保護起來,像文物一樣去欣賞,而是要讓古籍的優秀文化內容真正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走近大眾,走向基層,因此就不能局限于原生性保護,要特別關注新印古籍的精品購藏、精品推廣,從而為古籍的精品出版減輕經濟壓力,讓出版社沉下心來多出精品。現在古籍出版和公共圖書館購藏推廣沒有很好打通,購書不買精品,浪費了有限的購書款,也難以反向支持古籍出版減輕壓力,老百姓走進圖書館也缺少閱讀引導。
周絢隆同樣認為,如果僅僅把古籍保護起來,放在博物館或圖書館里,而不能被好好利用,那就失去了保護的意義。他有一個觀點,即文物歸國家、文化歸大眾。“保護”是從文物的角度出發,自然歸屬于國家;“利用”則是從文化的角度出發,要讓它能夠在大眾中傳播,產生影響,發揮作用。但在歷史進程中很多都遺失了,出版傳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一點。對于古籍的保護和利用,可以從三個層面著力:首先,傳統古籍不易閱讀,需要加以整理、校勘、注釋,方便人們閱讀。其次,整理好之后還要做好當代轉化。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整理、傳播古籍時,要取精去粕,不能泥沙俱下;要將其轉變成當代話語,讓大家接受起來沒有隔閡。再次,除了對內容進行創造性轉化之外,還要在形式上開發創造多樣形式。除了文字之外,要用好當代年輕人更易于接受的新媒體形式,便于大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