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藍皮書: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報告(2019~2020)
近期,北京博物館學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博物館藍皮書: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報告(2019~2020)》。該報告由北京地區博物館界專家和研究人員合力撰寫完成,對北京地區博物館2019~2020年發展情況作了全面介紹,簡要回顧了其10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及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既有對北京地區博物館現狀的全面論述,也有對未來發展路徑的思考,對博物館館舍改造與硬件設施改善、藏品保管、陳列展覽、社教拓展、文創產品研發及智慧博物館建設等,進行了全面析述。
北京地區已經形成多學科、多層次、布局較為平衡的博物館體系。
北京是一座比較完整地擁有中華文明發展史遺存的城市,是一座擁有中國自古至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代表性文物的城市。周口店50萬年前的北京人遺址,在人類演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北京進入文明社會之后地位持續上升:燕、薊古都—秦漢“九塞”之一—唐幽州城—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北京是全國唯一的長城、京杭大運河交會的城市,東南經濟中心和西北軍事中心在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交會。北京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心舞臺。中國最早的幾座博物館、最大的幾座著名博物館都在北京,博物館類型全、代表性強。經過百余年的奮斗,北京地區已經形成多學科、多層次、布局平衡的博物館體系,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都”。
從宏觀上看,北京已經形成縱橫交織、經緯縝密的博物館布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北京市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上宅文化陳列館、山戎文化陳列館、北京市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圓明園展覽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中國體育博物館、香山革命紀念館以及即將開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等,這些中華民族歷史和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遺址、文物及其展示,豐富、全面而具有代表性,以歷史縱深的“縱向”取勝。從大運河之畔的通州博物館、京杭大運河總碼頭什剎海上的郭守敬紀念館到八達嶺的中國長城博物館,從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到中國航空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美術館等,這些博物館反映了全國各行各業百科知識和“兩個一百年”奮斗成就;首都博物館全面講述北京故事、中國故事,即將開館的中央禮品文物管理中心等是立體、多維度“百科全書”,以寬闊廣度和深厚厚度的“橫向”見長。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多元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促進和提高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家、軍隊、市屬幾大館發揮了國內行業“領頭雁”的作用,引領全國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部分還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確定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范作用。2020年4月推出《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其中第39條“打造匯聚老城文化精髓的博物館群”,提出“發揮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國字號’帶動作用,提升首都博物館、孔廟和國子監等市級博物館影響力,打造京報館、京華印書局、湖廣會館、臨汾會館等一批富有老城文化內涵的主題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布局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據此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的戰略規劃,推動北京地區博物館向更高層次和更接地氣雙向發展。截至2020年底,北京地區備案博物館已有197座,因為合并等原因,現行獨立機構開放的博物館為187座。
科研工作被弱化或被邊緣化,使得博物館發展缺乏強有力的支撐。
科研工作是博物館各項工作的基礎。但目前北京地區博物館普遍存在科研工作被弱化的趨勢,博物館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普遍嚴重不足,部分博物館幾乎沒有開展科研工作,即使開展科研工作的博物館,也多數停留在對藏品的研究方面。而對與本館宗旨性質相關學科的研究、對博物館運行規律的研究、對博物館與公眾關系的研究、對博物館傳播方式的研究等,很少有博物館予以充分的重視。由于沒有科研成果支撐,展覽不能反映出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對博物館展覽特性的研究,展覽沒有特色;由于缺乏對博物館教育理論的研究、對博物館傳播力的研究、對博物館與觀眾關系的研究,博物館花巨資舉辦的展覽卻未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科研工作的弱化,嚴重制約了博物館社會功能的發揮。
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為博物館發展帶來新機遇。
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中面臨的新機遇。隨著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中國在世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重新調整、被占用的歷史建筑陸續騰退和中軸線申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北京地區博物館建設資源得到極大豐富,迎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文旅融合作為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博物館面臨的新機遇。有數千年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與廣袤大地上的自然山水,都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寶貴資源,文旅融合從體制層面為兩種優質資源的效益最大化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新媒體的介入使博物館從高冷的教育場所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隨著《國家寶藏》《國寶檔案》《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一系列文化專題節目的播出,博物館成為城市的熱點,得到各級政府及市民的高度關注,更多的信息及資源向博物館傾斜,成為博物館發展的又一個新機遇。
數字技術為文物藏品保管工作帶來新機遇。
藏品資源數字化是數字博物館建設的基礎,藏品資源的數字化應用,以立體、多元、全方位的信息化手段,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北京地區的博物館在文物藏品數字化工作中,嚴格遵守文物資源信息化建設的標準規范,注重文物藏品數字資源的采集與管理,加強文物藏品數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優化了傳統博物館的藏品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北京地區的博物館近年來不斷加大藏品數字化力度,加快文物藏品數字資源建設,方便文物藏品資源查找與利用,降低工作強度,有效實現了文物藏品的精細化管理。
對珍貴文物利用3D數據掃描技術進行三維的多元數據分析和保存,一旦文物出現意外,需要修復或復原,這些文物的數字資源將大大提高文物保管員的工作效率,同時也大幅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文物提取和搬運,降低文物的損壞風險。
針對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用文物的信息和數據建立一個信息庫,將其存儲于計算機中,以網絡為平臺,以相關管理軟件和信息庫為基礎,實現文物藏品的標準化管理,優化博物館藏品結構。2018年,北京市文物局以“一普”數據成果為基礎,建立了“北京市博物館大數據平臺”,目的是打造一站式博物館政務管理、業務管理與公眾服務的統一平臺。“藏品數據庫”模塊包括首都博物館的藏品和其他博物館公開的藏品,這一系統為其他博物館內部業務管理及對外公眾服務網站提供了解決方案。此項目第一期已經完成,2019年5月18日正式上線,項目第二期正在建設中。該項目的實施及普及,推動了文物保管基礎信息的完善,極大地推進了各館以后的信息化建設,規范了文物藏品數字資源管理的流程,促進了藏品數字資源的共享。
高新技術在博物館館舍改造中得到廣泛應用。
北京市作為全國科技文化中心,在高新技術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這一優勢也體現在博物館館舍的改造與維護中。
世界文化遺產——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第一地點(猿人洞)自20世紀20年代發掘以來,長期遭受日曬、雨淋、風蝕等自然力的破壞,為使猿人洞得到有效保護,達到世界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使之世代傳承,永續利用”的保護要求,猿人洞搭建覆蓋了面積達3700余平方米的保護棚,從外觀看去,猶如猿人洞外圍撐起了一把科技“保護傘”,從而有效降低了雨雪冰雹等自然因素對遺址本體的損壞。
北京地區有不少由古建筑改建而成的博物館,受中國古建筑獨特構造和外形的影響,在博物館的實際使用過程中,往往需要對木構建筑進行檢測,以保證在保護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對文物合理利用,這些檢測也往往需要高新技術手段的支持。比如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在將藏經樓二層改造為臨時展廳的項目中,委托專業機構利用全站儀、激光掃平儀等設備對藏經樓局部進行了探傷檢測,通過對木結構外觀、樹種類型的分析,以及承載力驗算等手段進行了安全評估,為博物館建筑的功能改造提供了科學依據。
“北京市博物館大數據平臺”的建設讓“文物活起來”。
“北京市博物館大數據平臺”的建設,以“互聯網+中華文明”的宏觀戰略,打造博物館網絡矩陣,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
“北京市博物館大數據平臺”公共服務客戶端已于2019年5月18日正式上線,并線上公開包括首都博物館在內的29家博物館的33137件藏品。大數據平臺打通管理渠道,建立“北京市文物局—各區文旅局—博物館”的三級管理渠道,為市、區兩級共管博物館機制提供基礎。博物館通過平臺及時獲得最新的通知公告,文物行政主管部門也可以在平臺上實現對轄區內博物館藏品、展覽、社教等業務的動態管理。“北京市博物館大數據平臺”以藏品數據為基礎,打破博物館不同業務之間的壁壘,建立全市博物館業務動態數據庫,在積累業務數據的同時,不斷完善和豐富藏品數據,并讓藏品信息反哺博物館業務,真正“讓文物活起來”。未來大數據平臺的發展將著重于數據關聯,以博物館藏品數據為基礎,打通博物館各項業務數據之間以及平臺不同用戶之間的數據關聯,深入挖掘數據資源,著重數據分析與利用,為未來智慧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支撐,為“博物館之城”的建設貢獻力量。
京津冀三地文化資源分布及富集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如何整合資源協同發展還需進一步研究。
京津冀三地文化資源富集程度差異大,以弱帶強的輻射效力還需加強,各地區文博事業發展定位還需明確。
國家財政項目“新型城鎮化視域下文化建設指標體系及采集分析系統研發”構建的新型城鎮文化建設關鍵指標體系(簡稱UCI),對全國近300座地級和直轄市進行測評,根據體系中“文化設施與服務”進行考察,京津冀地區各市的得分差異明顯,其中北京和天津分別排名第4和第15名,唐山、廊坊、石家莊和秦皇島排名在100名以內,保定、張家口、承德、滄州、邢臺和邯鄲排名在100~200名,衡水排名在200名以后(見表1)。
在發展不均衡現狀下,京津冀博物館聯盟的成立雖然使北京、天津等文化相對發達地區對其他地區的文化引領與示范作用初步彰顯,但以北京為例,其對津冀地區的輻射效力與其全國第一位的文化建設水平還很不匹配。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下,聯盟面臨著如何加強引導,拓展北京、天津等博物館事業發達地區對京津冀整體的輻射能力等問題。各地區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更需明確核心示范、重點發展、功能拓展及扶持開發等方向定位,加快京津冀文化領域的一體化建設,促進博物館聯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