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黨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在國際關系日益復雜、經濟下行的壓力越來越大的環境下,出版業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在做好復工復產工作的同時,積極迎接各種挑戰,主動做好各項準備,以改革謀發展,向效率要業績,克服困難、保值增值。
疫情對出版業的影響
新冠疫情以滔滔之勢席卷全球,雖然目前我國疫情基本受到控制,各行各業陸續復產復工,但疫情在國外的傳播還處在發展變化之中,我國的防疫依然保持高壓的態勢,出版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影響。
疫情對出版業的影響是全鏈條的。選題策劃方面,社內人員的溝通,組稿、約稿方面,編輯與作者的溝通,均無法充分展開,導致溝通不夠深入。作者寫作因查找資料不便,所以創過過程變慢。有的出版社排版是外包出去的,排版員到崗不齊、人手不足致使排版工作進展緩慢。編輯居家辦公,瑣事纏身,要兼顧做家務、照顧孩子、監督線上學習,一身多職,分身乏術。三審稿件主要靠快遞寄送,進度變得遲緩。印刷廠產力不足,印制不得不推遲或周期拉長。發行方面,實體書店經營慘淡,出版社銷售利潤下滑嚴重;電商的圖書銷售除了開始時受到物流的一點影響,總體還算平穩。
這暴露出了出版業在各個工作環節的不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各社都在正視缺點,想方設法補齊短板、理順流程,實現結構的優化與產業的轉型升級。
相關圖書策劃出版
一是以科學、審慎的態度,嚴謹、負責的精神,及時組織醫學專業的權威作者撰寫和出版介紹病毒相關知識的圖書。目前人民出版社的《中國疫苗百年紀實》、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湖南科技出版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識問答》、四川辭書出版社的《農村防控新冠肺炎手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技能系列掛圖》、四川科技出版社的《中醫抗疫——大眾防護指南》、四川美術出版社的《藝術戰“疫”——創作的力量》等圖書迅速上市。這些圖書的出版,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以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回應了民眾關心的問題,既有專家的專業解讀,也有針對不同人群的特定關切,彰顯了出版社行動迅速、積極有為的社會擔當。這類圖書大都通俗易懂,一方面有針對性地普及了相關醫學知識,一方面起到了疏解焦慮、穩定人心的作用。
二是出版真實反映我國抗擊疫情過程的圖書,再現全國人心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抗疫經歷,展現黨中央關心民眾、與時間賽跑、不惜代價搶救生命的抗疫理念,描寫湖北人民特別是武漢人民艱苦卓絕、堅強隱忍的抗疫精神。紀實文學不但可以作為后世的史料,也是用真實的事例發出中國聲音以正視聽。這類圖書需要篩選典型人物與典型事件,認真描摹,不偽飾、不夸張,用真摯的付出感動人,用高尚的精神鼓舞人。
有關疫情圖書的策劃出版,各社要集中優勢資源,動員優勢力量,爭時間、保質量,以社會效益為先,這是特殊時期出版社應負的職業使命。同時還要積極開展以疫情為主題的圖書的外語翻譯,推進與世界各國的版權交易,交流抗疫經驗。
后疫情時代的發展方向
出版業在疫情高發期受沖擊很大,后疫情時代,影響還將持續,甚至深遠。出版社在此期間的種種對策,表明各社都在努力化危機為契機,積極進行自我革新。疫情的沖擊使廣大出版工作者充分意識到了轉型升級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其一,加大數字出版力度。
2月6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出通知,強調要加強網上出版傳播,注重發揮網絡優勢,加大優質出版內容的供給和傳播力度。《新型冠狀病毒大眾心理防護手冊》《青年戰疫:4個華西急診醫療隊隊員的“戰”地記事》等線上圖書陸續推出,短時間內均取得了一兩百萬的閱讀量。這兩本線上圖書的成功,不僅是內容切合時宜,更能說明,在“足不出戶”的特殊時期,數字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贏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與認可。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秘書長敖然認為,疫情讓數字內容的消費大大增加,數字閱讀成為常態。數字化閱讀因為可以滿足人們快節奏生活中的碎片化閱讀要求,近幾年隨著技術的成熟,逐漸成為人們閱讀的重要選擇,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9年我國成年人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達到79.3%。因此,數字出版將是出版社今后轉型的方向、工作的重點。數字出版不僅指可視內容,還包括可聽內容。逐漸興起的有聲書,促進了圖書內容的全場景滲透。數字出版不但要開發新內容,還要將原有紙質圖書中有再開發價值的內容加以數字化,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手機因便于攜帶的特點使其具有其他電子儀器難以匹敵的優勢,所以要加大力度開發適合手機閱讀的內容,調查讀者手機閱讀的特點與興趣所在,精準研判,根據市場需求精準投放。比如尚未開學的學生在家學習,教輔,科普(航空航天、天文學、地球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等),名著的需求量大增;宅在家期間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曬美食,食譜類的圖書需求旺盛。所以出版社要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供貨重點。
其二,營銷模式向線上發展。
3月11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關于支持出版物發行企業抓好疫情防控有序恢復經營的通知》里強調,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應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解決發行企業長期存在的經營模式單一、技術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盈利能力不足等問題。
一是積極開展網上書店建設。出版社建設網上書店既能突出重點和優勢,又能全方位展示本社的圖書,圖書部分章節可以免費試讀、試聽,讓讀書對圖書有直觀的了解。部分圖書甚至可以公益的形式,供讀者免費閱讀、免費下載。此外,還要利用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形式,介紹、宣傳本社圖書,加強與讀者的交流。平時的讀書會也可以搬到云上,以此交流讀書心得體會,鞏固與讀者群的關系。
二是加大開展“直播帶貨”等銷售新模式。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經濟正在蓬勃發展,網絡媒體形式多樣、方便快捷、受眾廣泛,如今最炙手可熱的銷售模式非直播帶貨莫屬。大到火箭,小到口紅,都能在直播中找到蹤影。央視開展的“為湖北拼單”活動,“小朱配琦”“祖藍夏丹”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有的地方官員也親自上陣推銷本地產品,取得了可喜的銷售業績。流量效應之強大前所未有,這給出版工作者帶來了一個新的身份挑戰——帶貨主播。一些出版社已經開始嘗試這種新的銷售方式,有的還未成氣候,有的已初具規模,假以時日,出版界也會出現一個甚至數個圖書直播銷售的“李佳琦”。這是古老的圖書行業在新時代理應做也必須做的有益嘗試。
三是拓展物流新形式。在較大的城市借用外賣平臺的物流優勢,以快速周到的送貨服務給讀者帶來購書新體驗。3月份,北京圖書大廈、鐘書閣等實體書店已經開始與美團等外賣平臺合作,這一新形式值得出版社借鑒。出版社的加入,可以使圖書品種更加豐富多元,但這種形式會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短時間內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但為了保持流量與熱度,也不啻為一個新的嘗試方向。
四是將本社圖書數字化,建設本社自有線上圖書館。比如以出學術圖書為主的出版社,在專業領域內擁有一定的權威性與話語權,開發線上圖書館,供讀者查找資料,有利于提高讀者的忠誠度,也能使不再動銷的圖書發揮更多的學術價值。
以上種種出版方式和營銷方式,很多出版社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在嘗試,有的已經初見成效。數字出版、有聲書,是為適應科技發展和忙碌生活而出現的便捷化閱讀方式,短視頻、直播,是為適應互聯網一代的購物習慣而衍生的生動化營銷手段。讀者喜聞樂見的新方式,我們要加以實踐;科學發展帶來的新技術,我們要加以應用。如今各社為了保值增值、創收增收,可謂是各顯神通、花樣翻新,但圖書是否值得宣傳,內容如何、作者背景等等都是賣點何在的決定性因素。各社應多方嘗試,找準方向,走出一條適合本社特色的發展之路。越是資源儲備豐富的出版社,轉型起來越容易,這也是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促進出版社提升圖書內容質量,形成良性循環。
融媒體、自媒體、大數據、電子出版、數字出版、有聲書……這些都是出版業在尋求發展過程中進行的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也無論出版、營銷、閱讀方式如何轉變,萬變不離其宗,競爭的核心始終是產品的內容質量,“內容為王”永不過時,依靠的還是人才隊伍。出版社只有品牌特色鮮明、人才隊伍充足、內容質量過硬、思想開闊活躍、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才能始終勇立出版發展之潮頭,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