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的“胺”讀àn不讀ān,“卡脖子”的“卡”讀qiǎ不讀kǎ,“賬號”誤為“帳號”,誤稱“支原體”為病毒……1月3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2023年“十大語文差錯”,以“集中糾錯”的方式向社會普及語言文字知識,引起廣泛關注。
自2006年起,《咬文嚼字》雜志開始向社會發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每年上榜的“語文差錯”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特定時間段的社會景象。正如《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所說,發布這些差錯,是希望激發國人規范運用語言文字意識,提高社會語言文字運用水平。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石,可以說,中華民族連續五千多年的文化發展史,也是一部漢字發展史,推行和使用規范漢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2021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媒體作為漢字使用、傳播的重要“載體”,一方面要“以身作則”,嚴格按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法規和相關要求正確使用漢字,守住文字規范化表達的底線;另一方面,要強化監督職能,自覺糾正、抵制不規范使用漢字的現象,引導公眾以正確使用漢字為榮,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漢字、保護漢字文化的氛圍。
新聞出版工作者也要進一步認識加強漢字使用的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做好文字的規范化表達。與此同時,積極探索推進文字規范化表達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讓古老漢字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