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視野下,工具書如何更好走出去?大語言模型來襲,工具書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日前在京舉辦的中國編輯學會工具書和百科全書編輯專業委員會2023年年會暨工具書國際化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圍繞“推動工具書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議題,結合實例給出答案。他們認為,工具書是話語的法規和敘事的根基,是實現溝通交流、文化傳承、學術進步、文明互鑒的基石,要進一步推動工具書國際化、數字化,以高質量發展融入建構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實踐之中。
走出去要關注用戶需求與場景應用
中宣部進出口管理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趙海云認為,工具書國際化要解決用戶需求與場景應用問題,要與我國各行各業的走出去相融合,加強國際合作,提升中國內容的國際表達和傳播力。
“如何以工具書為載體,傳承文化、以文化人,為讓世界讀懂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表示,業界要以工具書為依托,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充分研究,提出工具書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和奮斗目標。
中國百科是知識寶庫,也是向世界提供中國知識體系和中國智慧的窗口。中國編輯學會工具書和百科全書編輯專委會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蔣麗君以推動中國主題百科內容進入美國主流渠道為例認為,百科內容“短平快”的形式便于海外讀者快速了解真實的、當代的、最具特色的中國,借助熟悉中國文化的海外專業編輯團隊,突破翻譯瓶頸,更加適合海外讀者閱讀習慣;百科社通過建立國際編輯部,提高出版社的國際化運作能力,培養高端綜合性國際化人才,為持續落實和推進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提供保障。繼美國之后,百科社已與俄羅斯、黎巴嫩的出版機構合作,推出中國主題百科圖書在線訂閱平臺,進一步滿足用戶需求,擴展應用場景。
面對工具書國際化存在規劃不足、用戶意識不強、用戶區分度不高、編纂技術和理論研究有待提高等問題,商務印書館辭書編纂中心副主任呂海春認為,平臺化、融媒化、大數據化是未來辭書的發展方向。她表示,在推動辭書國際化與打造國際化辭書的過程中,出版社要服務國家戰略,加強頂層設計;立足本土原創,滿足場景需求;加強文明互鑒,傳播中華文化;積極跟進技術,加強融媒體辭書研發。
大語言模型來襲,編輯依然有價值
在研討會的主旨發言環節,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許家金表示,詞典編纂可借助大模型拓展詞目,為專科詞典抽取術語表,修改潤色現有例句以及為詞條生成配圖等。在大模型驅動下,詞典編纂不但能提高效率,還可以生產出個人化詞典、任務型詞典、多語制詞典以及多模態詞典等。
大語言模型文本生成、回答問題、翻譯、摘要、制圖、模擬人聲等功能,為詞典編纂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詞典學研究中心教授章宜華表示,隨著大語言模型的快速發展,堅持按需要“訓練”,大語言模型和融媒體有助于解決詞典編纂的文字和多模態生成問題。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副主任張暉表示,辭書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思想價值、實用價值、知識價值。面對數字化、融媒化趨勢,如何構建適應數智社會的辭書生態,實現辭書內容生產精準化、場景應用多樣化、應用技術數智化,值得出版人深思。
在大語言模型廣泛應用背景下,辭書編輯如何發揮作用,成為研討會上又一受到關注的議題。與會嘉賓認為,大語言模型是促進發展的工具,將進一步提高人機交互的效率,從使命、責任與價值來看,編輯對于詞典編纂工作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新挑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開展辭書數據結構化工作,拓展數字版權輸出,擴大海外影響。圍繞數字時代辭書編輯需要具備哪些素養,外研社中文分社社長助理李斐表示,編輯要有用戶意識、資源整合能力與數字化思維,能夠熟練掌握數字化工具,精準獲取讀者需求。編輯要能運用技術對產品后臺中的用戶數據進行分析,精準掌握用戶需求,從而展開產品策劃,特別是將紙質出版與數字出版作為整體進行設計,融入互聯網思維,根據用戶個性化需求,實現紙質、數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的產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