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無法永遠陪伴孩子
但幸福力可以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小時候,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上學了,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畢業了,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戀愛了,祈禱孩子能牽手中意的伴侶;成家了,希望孩子永遠幸福。
可是,幸福卻像月亮的圓缺陰晴一樣,令人捉摸不定。
| “生活就是復讀機,做什么工作都一樣”
為什么有些學霸從小到大都很優秀,長大后卻過得并不如意?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思考過的問題。
小錢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學霸,中學是全省名校,大學是 985 高校,各種英語比賽獲獎……
她不僅成績好,還多才多藝:鋼琴十級、校啦啦隊的隊長、參加過數不盡的舞蹈比賽、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
兩年前博士畢業,她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并順利拿到北京戶口。
這份工作雖然平時很忙碌,但福利待遇非常好,每年假期她都會出國旅行,拍很多美美的照片。
但是在這么多“優秀”面前,她卻并不覺得幸福:“生活就是復讀機,做什么都一樣。”她說:“我從來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好像都不喜歡。”
| 越來越難得的幸福
為什么我們越長大越感覺不到幸福?
還記得小時候,買不起樂高玩具,但就著一座沙堆、一灘泥巴,也能和小伙伴玩整個下午;
沒有智能手機,但爬個樹、撲只蝴蝶,即使最后一無所獲,也是童年最幸福的回憶;
沒看過《格林童話》《伊索寓言》,但夏夜星空下外婆講的小段子,爸媽嘮叨的家長里短,也能讓我們聽得意猶未盡……
我們總懷念那小時候的快樂,極致,純粹,飽滿,以至于我們誤以為那就是幸福。
其實這是個誤解。幸福不等于快樂,因為快樂是短暫的,而幸福是綿長的;快樂是簡單的,而幸福卻是復雜的;快樂似乎與生俱來,幸福卻只能后天習得。
我們所見所感的世界越來越大,感知幸福的能力卻越來越弱,不為別的,只是因為:
我們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習得一種重要的能力——幸福力。
是的,幸福不光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能力。
| 培養孩子一生的幸福力
生活越艱難,幸福力越重要。這種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如何讓孩子養成幸福力?
首先,孩子要學會肯定自己,“我很好”“我也能做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孩子的成長中既有順利的時候,也有不如意的時候。聰明的家長會對孩子充分地表達理解和接納,并幫助孩子習得正面心理能力,使他們凡事看到積極的一面,然后長出與自我和解的幸福力。
其次,孩子還要學習肯定他人,“你也很好”“一起合作吧”。孩子需要在與同伴的游戲中獲得人際交往能力。父母只有鼓勵孩子與人交往,接納可能出現的吃虧和不爽,感恩意料之外的挫折和沖突,才能幫助孩子發展出與人和解的幸福力。
當孩子學會了既能與自己和解,又能與他人和解,就擁有了真正的幸福力。
| 《幸福的末可可》,展示幸福的“柔性教材”
父母無法永遠陪伴孩子,但是“幸福力”可以。幸福力大概是成人世界里最欠缺的、人們最渴望擁有的能力。
幸福力作為孩子必備的能力之一,卻往往被家長忽略。一直以來,大人們給了小朋友們無數的教育,卻常常忘了向他們展示幸福。
5-9歲的小小少年,逐步進入閱讀和文化敏感期,他們開始有計劃、有目地吸收知識,看向世界,逐漸建立起自身的價值體系。這個階段,正是習得幸福力的黃金時期。
究竟什么是幸福力?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在《人格的力量和美德:分類手冊》中,總結了24個積極人格品質:創造力、好奇心、判斷力、好學、洞察力、勇敢、堅持、真誠、熱情、善良、愛心、社會智力、公平、領導力、團隊協作、包容、謙虛、謹慎、自律、鑒賞、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說到底,學習并運用這些品格,積極求索,獲得漸趨圓滿的生命存在,不僅是幸福力的重要意義,也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幸福力”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對于5-9歲的小小少年,閱讀可謂收獲幸福力的有效途徑。通過這一階段的閱讀,孩子會在心頭種下感知幸福力的種子,收獲含蘊一生的成長力量。
但是我們看到,如今市面上的童書琳瑯滿目,從人文到科學,從上天到入地,從自信到情緒培養……可謂應有盡有,卻唯獨缺少專門展示幸福力的書。
| 培養成長型幸福力
| 每一本都適合孩子的口味
好看
全書由八位風頭正勁的新銳畫家聯合繪制,繪畫風格各具特色。
每本末可可的繪畫里,都藏有一個“小彩蛋”。這些“小彩蛋”,不僅是隱藏在圖畫里的秘密,也是只有孩子才懂的幽默趣味,還是悄悄地對安東尼布朗等藝術大師們的小致敬。留心尋找,會找到梵高的油畫《星空》、米開朗基羅的壁畫《創造亞當》、達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哦……
好讀
作者溫言,畢業于北京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是具有國際視野的童話作家和親子手帳達人。
溫言的文字,頗具文學的“美感”:
“別看松鼠一家個頭都很小,他們尋找食物、儲藏食物的本領非常高超。松鼠媽媽帶著幾只松鼠姐妹在松樹枝和鹿角之間拉起長長的繩索,松鼠爸爸帶著其他小松鼠源源不斷地把干糧從陰暗的樹洞里搬出來,晾在繩索和鹿角上:有風干的蘑菇和松露,有新鮮的水果,還有盛在小布兜里的松子和葵瓜子,松鼠爸爸還挑了鹿角上最能曬到月光的一塊地方,高高地晾起了他收藏的煙葉。”
看到了嗎?有精細的動作,有靈巧的想象,“收藏的煙葉”五個字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煙火氣。末可可的故事,沒有國外名家名著轉譯中文的晦澀感,更沒有縮編后的尷尬。作者帶著5-9歲的小小少年,進入文字的世界,共享一段經歷和感受,疊加在自己的生活之上,如清新溪水,徐徐入澗。
5-9歲的小朋友開始進入閱讀和文化敏感期,早慧的孩子,文字閱讀已經能夠達到1500字到2000字的體量,他們不再滿足文字量過少的大圖繪本,又夠不到小學生海綿一樣的理解力。
《幸福的末可可》的文字量設計為同期繪本的1.5倍,作為繪本和橋梁書之間的過渡讀本,更能滿足孩子對故事延展性的需求,也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與探索精神。
好玩
閱讀紙書的同時,我們還能“聽”“看”“讀”“玩”電子交互書,從字里行間和畫面里感受真實動態場景。
《幸福的末可可》像制作電影一樣進行了細致的角色人設設定,設計出貼近兒童的人物形象;使用“紙書+有聲書+互動書+表情包+微網站”的融媒體方式,有目的地創設了一系列生動具體的場景,充分詮釋作品的文學感、藝術感、多樣風格以及對“幸福力”的凝視,像一座閱讀之橋,讓孩子由情入境,暢通思路,開闊視野,引發共鳴,有效提升閱讀認知能力。
作者溫言說:“童話是父母對孩子的另一種撫觸、親吻和話語,它可以到達擁抱無法企及的心靈深處,讓他們感到享受一生的溫暖和安全。”
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幸福的末可可》中找到感知幸福的能力,讓幸福與快樂永遠住在心里。